瀘州敘永:山水入畫稿 文旅引客來

6月26日,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召開后的第九天,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曉暉來到瀘州市敘永縣調研。在全國文明村紅岩村,他指出要把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有序提升鄉村景區化水平,既讓游客在鄉村留得住、玩開心、有收獲,也帶動更多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以文塑旅
生態引領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重塑旅游,依托紅色文化、鹽運文化和民俗文化,構建“一核雙城三街區六游徑”空間格局,文旅融合的經濟效益正在敘永轉化為“真金白銀”。
今年4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行知中國·人文篇——重走西南聯大路(四川站)”課程在敘永成功舉辦。500多名師生走出城市,走進田野,走向森林。在好山好水好風光中,用腳步丈量敘永的包容與壯闊,以山地康養運動體驗敘永的畫稿山水。
這程集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鹽馬古道於一體的生態人文之旅,以竹林風景線、最美露天茶山、峽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觀賽道,正是敘永縣以“文化IP+山地運動”破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紅岩村萬畝茶山和梯田間,游步道蜿蜒如畫,當地策劃推出“品茶紅岩村 悟道丹山裡”精品旅游路線,傳統茶山升級為採茶、制茶、品茶全鏈條茶旅融合體驗基地,從單一農業產值向文旅綜合產值轉化,串聯出“消費+康養+祈福”產業鏈,構建起“文旅+百業”新生態。數據顯示,紅岩村僅茶旅研學活動,一年就能為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50萬元,帶動周邊茶農戶均增收超5000元。
“從‘賣資源’到‘賣體驗’,從‘賣產品’到‘賣風景’,文旅融合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敘永鎮紅岩村黨總支書記韋思華說。
同樣,敘永春秋祠作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分校舊址所在地,也是抗戰文化的標識地和傳承地。近年來,敘永深挖聯大精神,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重走西南聯大路”“丹山碑拓”、羅漢林山地越野、紅岩“村跑”等高質量戶外運動體驗地。這種“文化+教育+生態+康體”的融合模式,不僅感受敘永的紅色文化與生態魅力,感受歷史文化煥發的積極“情緒價值”,也為年輕人提供精神滋養。
以旅彰文
文化賦能打造全域沉浸“新體驗”
6月28日,位於海拔1902米的瀘州之巔敘永羅漢林,集度假、康養、會議、戶外運動於一體的綜合性目的地酒店——漢林半山酒店盛大開業,這家以竹為魂筑造川南竹文化精神棲所,從建筑肌理到服務脈絡,將詩和遠方與現代文旅融合,能讓旅者共赴一場竹林修行。
一位慕名而來的游客興奮地夸贊:“這裡的環境很好,白天推窗見綠見山,與日月相見﹔晚上可仰望星空,攬星河入夢﹔還能品嘗獨特的全竹宴,體驗感絕佳。”
這既是敘永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響應省委書記王曉暉調研指示的生動實踐,也是敘永打造“烏蒙山居”民宿品牌,推進農商文旅體康融合發展,高質量建設特色旅游消費目的地的一個縮影切片。
當前,敘永縣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康養文旅產業聚勢發展,強化康養民宿產業集群建設,加速建設“分水羅漢林、摩尼仙草湖、丹山紅岩壩、水尾畫稿溪、江門桃花塢、赤水大峽谷”六大宿集鄉村度假養生產業鏈,全力以赴推動“康養竹鄉·畫稿敘永”願景變成美好實景,努力爭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康養度假先行區和全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作為丹山紅岩壩宿集的新秀,山岫民宿依托山地避暑生態康養氣候優勢,利用閑置村集體房屋和古舊民居建筑,實施“老屋新生”改造行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來到這裡看山望水寄托鄉愁,深度感受陶淵明筆下“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鬆弛感。有風來、月流潭、木有枝等主題民宿成為青春活力的流量密碼和文旅出彩的形象窗口,文旅消費從“觀光式”向“沉浸式”轉變。
立體釋放“文旅+”活力,全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2024年,敘永全域接待游客約51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6.8%﹔旅游收入約47.5億元,同比增長約5.7%。
爭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排頭兵,培育“生態旅居·康養敘永”“匠心樂購·好禮敘永”“街巷食光·煙火敘永”“山野綠趣·躍動敘永”場景業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敘永路徑”正越走越寬……
以融促產
流量變現構建百業聯動“新格局”
在距離羅漢林48公裡的“雲上江南”摩尼鎮,則用山地避暑康養這把“金鑰匙”打開了鄉村振興的另一扇門。
仙草湖畔的22℃夏天,摩尼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正悄然改寫傳統養老的定義。這裡以其創新的“山區避暑+山地文旅+老年頤養”旅居模式,在銀發經濟浪潮中率先破圈——今年7月開放的旅居床位早在5月底就被搶訂一空,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市場熱度。這種“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冬玩雪”的全季全域康養業態,形成“候鳥式”“旅居式”“療愈式”消費熱點,讓“流量”變成“增量”,正成為敘永的新增長極。
隨著廈蓉高速摩尼互通項目建成,摩尼這個康養小鎮快速融入敘永縣城“半小時經濟圈”。更衍生出“民宿經濟+農產品直銷”模式,帶動沿線民宿、高山蔬菜、烏蒙山茶等土特產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帶動200余戶農戶吃上“旅游飯”,實現“家門口創業”。
“城裡人來這兒避暑,順帶買走我們的臘肉、竹筍、土雞蛋,生意好得很!”在摩尼鎮經營山貨副食店的“帶貨達人”韋秀梅說。
山地康養帶火的還有海拔1314米的及春院子,因其諧音“一生一世”成為追求極致浪漫的愛情打卡地、理想婚禮新場景。作為分水鎮“老屋新生”實踐場地,及春院子精品民宿坐落於羅漢林南面山麓,四周稻田連片,古木參天,置身其中滿是田園的清新與寧靜。因為相信青山不老、老屋新生,吸引很多年輕人來到羅漢林舉辦婚禮。當地政府創新婚戀主題業態打造,建設“愛在雲端·文化共創產業園”,配套一站式婚戀服務,為游客提供婚俗文化館、特色民宿、非遺博物館等消費新場景。
“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而是讓文化賦能旅游業態,讓旅游激活產業價值。”敘永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許家義介紹,下一步,敘永將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綠色發展,堅持改革破題,推進農商文旅體康“五業”融合,譜寫“文旅引客來、百業共繁榮”的新篇章。
從春秋祠的木雕光影到羅漢林的竹海濤聲,從聯大舊址的書香余韻到紅岩茶山的裊裊炊煙,敘永正以“文旅+”為筆,繪就一幅“山水共融、主客共享”的富民畫卷。
在這裡,文化活了,鄉村美了,百姓笑了——這便是高質量發展的具象化。
記者:鄭雲霞
來源:敘永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