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治理窪地”蝶變“幸福樣板”!遂寧蓬溪劃小單元+黨建賦能破解三無小區難題

2025年06月30日12:1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以前下水道堵了沒人管,現在一個電話,小區鄰長、網格員隨即就到!”在遂寧市蓬溪縣普安街道竹林橋社區的灘灘土小區院壩裡,居民付華蓮一邊搖著蒲扇乘涼,一邊向細數小區的變化:這個曾臟亂差的老舊小區,如今道路平整、干淨,路燈明亮,還建起了鄰裡休閑、議事的“灘灘廣場”。

灘灘土小區建於2004年,由3棟安置房和7棟自建房構成,是典型的“三無”小區,長期面臨基礎設施老化、治安隱患多、環境衛生差等問題。“過去垃圾堆成山,鄰裡吵架是常事。”灘灘土網格黨支部書記顏志平回憶,變化源於去年普安街道以該小區為試點,啟動黨建引領劃小治理單元改革。

“灘灘土小區及周邊自建房都是建設公園拆遷安置的實地農民,居民之間相互熟識、互相溝通走動也多。”顏志平說,按地理關聯度、情感因素將這裡劃為了一個綜合網格。在此基礎上,創新“五步工作法”,即:找黨員、建組織、改面貌、優場景、融機制。

要建好網格黨組織,首先得選好領頭人。社區通過“敲門行動”,從10名網格黨員中選出骨干,顏志平因其群眾基礎好、工作時間靈活,被推選為灘灘土網格黨支部書記。“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大家信任我,我就得干出樣!”在他帶領下,網格黨支部牽頭建立了“自管委”,並採取黨組織和“自管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方式,形成治理合力。

小區有了“主心骨”,但居民小區治理意識薄弱,習慣“有事找街道、找社區”,小區治理成了難啃的“硬骨頭”,怎麼辦?採取“居民點單+支部接單”的模式,推行“2341”快速反應問題解決機制,成為啃下這坨“硬骨頭”的關鍵一步。“針對居民提出的問題,20分鐘到達現場,普通問題30分鐘內解決,復雜問題4小時內解決,特殊重大問題1天內形成解決方案”在顏志平看來,解決好居民的急難愁盼,才能獲得認同感,從而引導大家參與網格共治。

居民付華蓮的經歷成了社區治理變化的典型案例。今年2月,他家下水管堵塞,污水倒灌。樓棟鄰長發現后立即上報,網格支部協調維修隊2小時內疏通。“現在小區治安還有‘書鄉義警’守護”,付華蓮指著剛路過的“書鄉義警”成員鄒輝才說。

據了解,該支部通過組織動員居民和社會力量,統籌網格自治組織,組建了書鄉義警、小區鄰長、黨員、網格員等志願服務隊伍。不僅如此,還積極爭取項目,對小區進行升級改造,舊小區換“新顏”﹔推出“五聯積分制”,居民參與志願服務、網格治理可兌換生活用品,參與率從不足10%升至67%。

灘灘土小區的變化,是蓬溪縣推行黨建引領劃小治理單元改革的一個縮影。蓬溪縣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介紹,此項工作是蓬溪縣委組織部和蓬溪縣委社會工作部共同推進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事項,普安街道是全縣最早推行改革的街道(鄉鎮),通過打出四套“組合拳”:以小區為單元,精化網格﹔退休和退二線干部擔任網格支部書記﹔做實“下沉鑒定”機制,把黨員干部職務、職級晉升從社區鑒定下放至網格﹔整合崗位,緩解經費壓力。

“黨建引領劃小治理單元改革,實現基層治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單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轉型。”上述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蓬溪將以推進劃小治理單元改革為契機,通過培育“微組織”、提升“微服務”、創新“微活動”,推動“三無”小區治理精細化、服務精准化、參與多元化。(聶艷萍)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