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風起時,如何追風逐綠

近日,巴中通江興隆風電項目現場,一支97米長、26噸重的風機葉片躺在揚舉車上等待起吊,這是該項目33號風機的最后一支葉片。
經過3小時的緊張作業,葉片終於與風機輪轂平穩精准對接,穩穩立在錐形塔筒上,120米高的巴中首台“大風車”由此揭開面紗,矗立山巔,標志著巴中風電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
雖是剛起步,但巴中已有目標——到2027年,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到92萬千瓦﹔到2035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60萬千瓦,建成電網智慧化運行體系。
從“0”開始發展風電產業,巴中有何底氣?又有何規劃?
立足資源稟賦 把風留在大巴山
“為了這個項目,我們已經忙碌了快一年。”吊裝完成后,項目運管部檢修專責蘇德軍掏出手機,與項目現場負責人李濟一起在“大風車”下拍了一張合影。照片上,兩張黝黑的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在李濟的手機裡,與項目相關的不僅是照片,還有一條條備忘錄信息。從微觀選址到項目核准、基礎施工,再到塔筒及機艙、輪轂安裝等,項目的每一個關鍵時間節點都記錄其中。
追風,巴中並非心血來潮。“巴中位於四川盆地周邊的高海拔山區,風能資源稟賦較好,電力接入和道路交通條件完善,具備開發價值。”巴中市發展改革委能源科副科長程湘介紹。
數據顯示,巴中年平均風速4.0米/秒—8.5米/秒,全市90米以上高度平均風速5米/秒左右,風功率密度1—2級,屬於三類風場。“全市技術可開發風電項目總容量達300萬千瓦,目前已規劃項目裝機100萬千瓦。”程湘告訴記者,境內除河谷和壩區以外的高海拔山地區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風能資源開發價值。
按照測風數據及建設實施方案,通江興隆風電項目選址於鷹龍山兩條呈東西走向的山脊,海拔在900米—1300米之間,可用山脊長度為30公裡,涉及該縣興隆鎮、毛浴鎮等5個鎮14個村。
為什麼是這裡?四川能投興隆風電項目負責人唐紅強道出緣由——之前布局的測風塔數據顯示,鷹龍山一帶風向和風能密度分布穩定,風能資源及地形地質條件適宜布置風機,“這裡能將大巴山的勁風留在巴中。”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7萬千瓦,總工期18個月,包括54台單機容量5兆瓦的風電機組。項目投產后,預計年上網電量可達4.87億千瓦時,年產值約1.5億元,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3萬噸,年均向地方納稅約1000萬元。
延長產業鏈條 迎風踏上新賽道
看著巴中首台風機吊裝完成,項目現場負責人唐俊難掩激動情緒,“這台風機本身也是‘巴中產’。”
記者了解到,該風機生產於運達股份通江新能源產業園。按照“新能源+制造業”的發展思路,通江縣與浙江運達股份達成了“風電開發+風電裝配產業園”的合作模式,產業園距離興隆風電項目僅15公裡,圍繞風電開發及風電裝配產業分兩期建設,總投資達6.5億元。
目前,一期風電總裝生產線項目已建設完成,主要裝配5兆瓦及以上風電機組,年產可達200台(套),年產值約20億元。
“我們於去年8月生產下線了首批風電機組,輻射四川、重慶、貴州、甘肅等地。”唐俊告訴記者,今年3月以來,產業園集中精力裝配生產興隆風電項目的風機,希望項目早日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接下來,我們將推動南江大河5萬千瓦、通江洪口20萬千瓦、通江泥溪15萬千瓦、南江風力發電二期(預計53萬千瓦)以及分散式風電場項目加快前期工作。”程湘介紹,預計到2035年,巴中全市風電裝機規模將突破260萬千瓦。
產業鏈條還將繼續延長。“我們還計劃2027年投資63億元,用於建設通江縣9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巴中將形成風電開發、風電主機生產、零部件生產、大數據智能化管理、售后服務、儲能等新能源全產業鏈。
持續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巴中市發展改革委還編制了《巴中市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對推進風光資源開發等作了科學規劃引領,培育壯大巴中市清潔能源產業,推動清潔能源資源開發。
“下一步,我們將統籌市內資源,促進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聚,推動風電產業延鏈補鏈。”巴中市發展改革委主任羅中榮表示,計劃引進風機塔筒生產線項目、關鍵零部件制造廠商、先進材料龍頭企業落地巴中,全力打造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記者手記
風拂巴山,未來可期
□陳秋吉
客觀而言,發展風電,巴中起步並不早,但為了邁出這一步,巴中作了全面准備。
此前,四川省已有規劃,明確提出鼓勵攀枝花、瀘州、廣元、達州、巴中、甘孜、阿壩等具備資源開發條件的盆周山區和川西地區有序開發建設風電。
政策導向明確了,如何發展?巴中也有自己的考量。搶抓東西部協作幫扶契機,巴中牽手浙江運達股份,讓風能發展有了資金、技術等要素支撐,開啟追風逐綠的新賽道。
起跑之前,巴中並不盲目。從資源特點上看,當地並非“優等生”,屬於以低風速為主的三類風場,如何充分利用風能尤為重要。因此,巴中追風之前先測風,找准風能分布最穩定、建設條件最適宜的地點,讓“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可以精准發力。
如今,一條“從無到有”的風電產業鏈條在巴中逐漸清晰。通過“風電開發+風電裝配產業園”的合作模式,讓“巴中產”的風電機,留住巴山間的勁風,形成集風電開發、設備生產、電力儲能於一體的全產業鏈,讓風能轉化成當地的發展動能。
風電如何更高效消納?巴中也有考量——將有序推進農村電網建設改造,通過建設分布式風電站、靈活高效接入,有效提升農村電網承載能力,促進分布式風電能源就近消納。(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秋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