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非遺裡的致富經︱王氏蒲葵的“破圈”之旅

2025年06月19日15:01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楊家鎮,一把把精致的蒲扇,不僅是夏日納涼的工具,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致富密碼。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蒲葵傳統制作技藝在代表性傳承人王利華的手中,走出了一條文化傳承與市場發展相融共生的道路。

匠心傳承

守正創新拓品類

一走進王利華的工坊,便能聽見清脆的敲擊聲。隻見他一隻手穩穩地按著被拉伸壓平的蒲扇葉,另一隻手拿著木錘,沿著磨具邊沿有節奏地敲擊。隨著一陣“咚咚咚”的聲響,多余的扇葉被精准去掉,一個圓潤的扇面逐漸成型,這是王氏蒲葵傳統制作技藝中裁剪取樣的關鍵步驟。

王利華在採集蒲葵葉。黃俊欽攝

王利華在採集蒲葵葉。黃俊欽攝

王利華的家族幾代人都深耕蒲葵傳統制作技藝。這項古老技藝工序繁雜,從收割原葉到扇面梳理,二十多道工序環環相扣,每一步都考驗著匠人的耐心與技藝。但王利華深知,想要讓非遺變現,僅靠傳統技藝遠遠不夠。

為此,他率先推動制作工藝革新,引入機器輔助,將原本依賴純手工的低效生產模式,轉變為手工為主、機器為輔的現代化制作流程,生產效率提升近三倍。

同時,王利華將非遺烙畫與蒲扇制作結合,推出定制烙畫扇。“客人可以定制姓名、詩詞,甚至是企業標志。”王利華展示著手中的作品,扇面上栩栩如生的山水與燙金文字相得益彰,這類高端產品單價可達400元。

高端的蒲扇產品。黃俊欽攝

高端的蒲扇產品。黃俊欽攝

在王利華的帶領下,蒲葵制品種類不斷豐富。除傳統團扇、桃心扇外,還開發出適合家居裝飾的異形扇,利用蒲葵尾葉邊角料制作的挂件、擺件等。如今,王氏蒲葵制品已涵蓋10余個扇類品種、20多種衍生工藝品,形成了覆蓋大眾消費到高端定制的完整產品矩陣。

多元破局

非遺技藝闖市場

為了讓傳統工藝更好地“擁抱”市場,王利華成了“全能型”非遺傳承人。他白天在工坊鑽研工藝,晚上學習市場運營,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銷售模式。

蒲葵制作的工藝品。何佳倩攝

蒲葵制作的工藝品。何佳倩攝

銷售渠道上,王利華主動出擊,與各地批發商建立合作,採用訂單式生產。同時,他積極帶領產品參加各類展會,世博會、西博會的展台上,王氏蒲扇憑借精美的工藝和文化內涵,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客商。“參展一次,訂單能增加30%。”拿出訂單數據,王利華面露笑容。

隨著電商興起,王利華迅速組建團隊,在各大平台開設網店。他親自出鏡拍攝短視頻,展示蒲扇制作過程,講解文化寓意。

此外,他還牽頭在村上成立合作社並注冊“家揚蒲扇”商標,通過品牌授權與文創企業合作,進一步拓寬市場邊界。

產業賦能

非遺經濟促發展

王利華的成功,不僅讓自家生意紅火,更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在他的推動下,東興區楊家鎮及周邊村鎮的蒲葵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如今已達6000余畝。“以前蒲葵沒人要,現在成了‘搖錢樹’。”當地種植戶說。

村民正在制作蒲扇。何佳倩攝

村民正在制作蒲扇。何佳倩攝

王利華還主動分享技術,帶動90余戶家庭開設蒲扇加工作坊。他定期舉辦技藝培訓班,將自家傳承的工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在他的幫助下,不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僅金銀嘴村就實現年加工蒲扇500萬把,年產值超2000萬元。

此外,王利華聯合當地旅游部門,將蒲扇制作體驗納入鄉村旅游線路,游客不僅能參觀制作工坊,還能親手體驗烙畫、編織等工藝。“節假日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周邊農家樂、民宿生意也跟著好了起來。”王利華說。

剛制作好的蒲扇。何佳倩攝

剛制作好的蒲扇。何佳倩攝

從一把蒲扇到一個產業,王利華用行動詮釋了非遺傳承人的擔當。他讓王氏蒲葵傳統制作技藝在現代市場中站穩腳跟,更讓非遺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裡。(彭茜、黃俊欽、何佳倩)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