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流量背后的新農人:胡永把手機變成"新農具"

2025年06月18日09:56 |
小字號

自貢市貢井區長土街道沙羅村,胡永的臉龐在手機屏幕的光影下顯得格外專注。他正快速剪輯著一條展示梔子花田的短視頻,“要讓全國都看到咱貢井的好風光!”洪亮的嗓音裡透著農民的朴實與新媒體人的干練。

二十年前,正是這個“愛折騰”的年輕人,在沙羅村的田埂邊點燃了鄉村文化活動的第一把火﹔如今,他更成了手握流量的“家鄉代言人”,讓沙羅村的芬芳通過網絡飄向遠方。

初心:從鄉土舞台到文化堅守

時間回溯到2005年。為了給冷清的鄉村春節增添歡樂,胡永和村裡幾個同樣熱愛文藝的年輕人一拍即合:“咱自己辦晚會!”沒有舞台,卸門板湊﹔缺燈光,借燈泡挂。憑著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和一股韌勁,他們自編自導自演,在寒風中辦起了首屆沙羅“村晚”。

“當時就想讓鄉親們樂呵樂呵。”胡永回憶道。這份源於鄉土的初心,支撐著他一路堅持,從最初幾十人的自娛自樂,到如今吸引數千現場觀眾和數十萬人次“雲觀看”。這場鄉土盛會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娛樂,沙羅村的舞台見証了鄉村文化需求的蓬勃生長,更承載著濃濃的鄉愁和貢井獨特的民俗底蘊,讓沙羅這個獨特的文化符號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

2024年初,這份堅守迎來高光時刻:沙羅村的春節活動不僅榮登央視《共同關注》,更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全國冬季“村晚”示范展示點,成為自貢市當年唯一的國家級示范點。如今的沙羅“村晚”,不僅是村民們共享的文化盛宴,更是傳承鄉土記憶、激活鄉村活力的精神火炬。

轉型:新農人“觸網”推介家鄉山水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胡永深知肩上的責任。他敏銳地意識到,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光有村晚還不夠,得讓更多人看見咱沙羅、看見咱貢井的好山好水好生活!”2024年4月,胡永果斷注冊了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自媒體賬號,化身“新農人主播”,將鏡頭對准了他深愛的家鄉。

“鄉村文化推廣”,這是他賦予自己賬號的清晰定位。從此,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特色果園,都成了胡永的創作現場。他利用業余時間,用心拍攝制作展現農村真實生活、鄉村美景和旅游資源的短視頻。一條記錄傳統農事“種紅薯”的抖音視頻,以其朴實的勞作場景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意外爆火,播放量高達850萬次,收獲點贊3.7萬余個,讓無數網友感受到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

流量帶來的不僅是關注,更是實實在在的效益。今年5月,沙羅村的梔子園迎來盛花期,潔白的花朵如雲似雪,花香醉人。胡永立刻扛起設備,精心制作了多條短視頻,詳細介紹梔子園的交通路線、具體位置、游玩特色等信息。這些帶著花香與誠意的視頻迅速在網絡傳播,極大提升了沙羅梔子園的知名度。

“真沒想到,胡永拍的視頻那麼多人看!好多游客都是刷到了視頻專門找過來的。”梔子園的種植戶喜笑顏開。據統計,在胡永短視頻的持續引流下,梔子園短期內接待游客超過3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戶銷售梔子花及相關農產品銷售額達4萬余元。小小的手機屏幕,成為連接鄉村美景與廣闊市場的“金橋”。

引領:照亮鄉村文化振興路

從組織村晚的“鄉土導演”,到運營自媒體的“新農人主播”。胡永的身份在變,舞台在變,傳播方式在變,但那份扎根鄉土、服務鄉親、傳播鄉村文化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二十年前,他在沙羅村點燃了村晚的星火﹔二十年后,他通過方寸屏幕,讓家鄉的鄉村之美、文化之韻傳得更遠。

胡永的實踐深刻印証:鄉村振興,文化鑄魂。沙羅村晚二十年的堅守,是對優秀鄉土文化傳承創新的有力回答﹔其短視頻的“破圈”傳播,則展現了新農人運用現代科技賦能鄉村發展的無限潛能。

近日,喜訊傳來,胡永榮獲“2024年四川省鄉村文旅帶頭人”的稱號。而在蜀中大地廣袤的田野上,正需要更多像胡永這樣的“鄉村文旅帶頭人”,他們深愛足下的土地,懂得鄉親的期盼,敢於擁抱時代的變化。他們以一腔熱忱和務實行動,將散落鄉間的文化星火精心呵護、匯聚成炬,照亮鄉村文化自信自強的道路,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而持久的精神動能。(劉慶)

來源:貢井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