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類資金“活水”潤苗鄉 四川興文特色旅游促振興

夏日的仙峰旅游度假區,山道蜿蜒,古木參天。踏足其中,清涼山風拂面,滿眼綠色讓人心曠神怡。游客前來,還可體驗高山苗藥,在情緒調節中心放鬆身心……作為全國文明村鎮的仙峰苗族鄉,特色旅游正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在上個世紀,仙峰苗族鄉一直以煤硫礦作為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撐。自2015年起,群魚社區村裡的7家煤硫礦山企業逐漸關停。村民失去了收入來源,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后來,為了找到新的發展支撐,該村決定依托海拔高氣候涼爽、竹資源豐富、民族文化濃郁等獨特優勢,大力發展鄉村康養旅游。
苗鄉情融入仙雲峰旅游度假區。受訪者供圖
群魚社區村黨支部書記陳雙介紹,在民族類資金等多方資金的支持下,歷經10年建成了如今的仙雲峰旅游度假區。“這裡海拔超1200米,森林覆蓋率80%,夏季均溫僅27℃,是游客向往的避暑天堂。”陳雙介紹,度假區以苗族文化生態康養為核心,規劃240畝,由地方國有文旅企業帶動,投入近2億元,巧妙融合苗鄉康養服務與苗藥度假養生元素,目前已成為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正在爭創省級旅游度假區。
走進度假區,生態苗鄉民宿區建筑錯落有致,巧妙融入苗族吊腳樓元素,盡顯民族特色﹔星空帳篷區則以星座為靈感,透明穹頂讓游客“枕著星河入眠”﹔小木屋度假區內,一棟棟木制房屋與叢林融為一體,盡顯生態和諧之美。
“旅游的蓬勃發展為村庄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陳雙說,2024年避暑高峰期,度假區日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全年達15余萬人次,以旅游促進了各族人民在這裡交往交流交融,同時,帶動周邊500余戶農戶增收,旅游收入突破4500萬元。
在群魚社區村,“山之味”民宿主人陳委的故事折射出返鄉創業的熱潮。2019年,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感召下,他毅然回鄉,打造出佔地2000多平米、擁有35間客房的特色民宿。“我的秘訣在美食,烏雞、方筍、苗家水‘八碗’,抓住游客的胃,就留住了他們的心。”陳委笑著說,每年6月底起自家的民宿總是一房難求。
仙雲峰旅游度假區。受訪者供圖
不遠處的“幸福農庄”農家樂裡,村民張曉玲正忙碌著。2020年,在陳雙鼓勵下,她返鄉創業,從零學起。“多虧村裡組織的培訓,從做菜到經營,從衛生到待客,手把手教。”如今,她的9間客房年純利達五六萬元,已不低於外出務工收入。張曉玲說,“土豬臘肉、苗家香腸是招牌,我們有時還邀客人共跳蘆笙舞,讓游客吃得香、玩得歡,更記得住苗鄉情。”
當地旅游業的繁榮發展,是興文縣“以文塑旅、以旅富興”理念的具體體現。“我們巧妙發揮民族類資金的撬動作用,將政策活水精准灌溉於特色產業沃土,也打響仙峰旅游名片,推動各族群眾在這裡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興文縣民宗局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全國首創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按照“投向錯位,功能互補,信息共享,績效提升”的原則,每年統籌整合使用約8億元民族類專項資金,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生態保護等中心工作結合起來,重點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等示范工程項目300多個,助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實習生張若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