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教育

孩子的閑暇時間應該用來“玩”嗎?

2025年06月16日10: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別讓壓力擠走玩耍

  6月11日,全球迎來第二個“國際游玩日”。今年國際游玩日的主題是“選擇游戲,選擇快樂每一天”,提醒包括各國政府、企業界、教育機構和家庭共同營造一個支持兒童游戲的環境,把游戲放在優先位置。

  聯合國設立此節日,呼吁人們正視玩耍對人類發展的價值——游玩不僅是一種休閑活動,也是各年齡段人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在認知、社會、情感和身體等各個方面的全面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心理學領域認為,玩是孩子的標志。特別是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玩游戲是其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然而,孩子的閑暇時間應該用來“玩”嗎?家長們在思考這個命題時往往面臨矛盾:鋼琴、輪滑、體能、樂高、舞蹈、英語、畫畫、拼音、寫字……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認為,需要在閑暇時間讓孩子“學點東西”。

  讓孩子自由玩耍是不是浪費時間?家長如何錨定“玩”和“學”之間的平衡點?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蘇彥捷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

  蘇彥捷表示,之所以說玩是孩子的標志,是因為所有動物在小時候都會進行游戲和玩耍。“玩好了,發展才好。”她介紹,動物實驗顯示,腦損傷會引發游戲行為異常,剝奪游戲機會會損害大腦發育,這說明游戲會幫助大腦發展。

  她指出,游戲是孩子的“剛需”,是成長的“練習”。孩子在游戲中處於一種“非威脅狀態”,“做錯了也沒關系”,這有利於孩子對自我和客觀世界進行探索。

  游戲可以促進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她舉例說,搭積木可以鍛煉空間思維﹔反復做同一件事的重復性游戲實際上是一種“假設檢驗”,這時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思考,這些游戲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而角色扮演游戲往往可以練習妥協、談判、協作等﹔“假裝”做某件事時,孩子其實是在探索世界如何運轉,這些游戲可以促進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跑跳、操作物體等游戲可以發展感知覺和運動技能,提升行為的變通性﹔甚至經常被大人制止的打鬧游戲,也暗含著生物之間的“實力試探”作用,是一種“角逐”的練習,這些游戲可以提高孩子對身體的認知水平。

  也是基於此,蘇彥捷說,發展心理學領域流行一個觀點:想了解什麼是孩子,就研究他的游戲﹔想讓孩子成為什麼,就引導他的游戲。她表示,孩子作為未成熟個體,不僅有玩耍的權利,也可以在玩耍中獲得個性發展,激發獨特的潛能。

  “家長自己就是玩著長大的。”在蘇彥捷看來,當下一些家長之所以在“學點東西”和“自由玩耍”之間,更傾向於選擇前者,並非不認可玩耍的作用,更可能是迫於社會競爭的壓力。

  一些家長願意為立竿見影的成績繳納昂貴的學費,卻難以押注免費游戲可能激發的潛能。蘇彥捷認為,這本質上與教育評價的指揮棒有關——“考什麼就培養什麼”。

  社會用相對統一的標准來保障公平,但每個孩子又都是獨特的。在孩子學出成績和玩出潛能之間,蘇彥捷坦言,真正迎接考驗的,往往是家長。

  她直白地說,孩子能否獲得玩耍自由,考驗了家長的定力。她呼吁家長在孩子幼兒時期充當子女個性發展與外部評價壓力之間的“緩沖器”,“保護有特點的孩子”,思考如何在保護特點的同時讓孩子在社會中立足。當孩子開始上學,老師或許也可以分擔“緩沖器”這一角色的重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