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10的20次方量級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在蓉再創紀錄

2025年06月16日08:0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0的20次方量級

  6月7日,科技人員正在裝置頂部檢查調試。

  6月7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頂部。

  6月7日,科技人員檢查中國環流三號的真空室。

  6月7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裝置升級改造現場。

  2022年4月26日,科技人員在裝置真空室內焊接關鍵部件。

  6月7日,中國環流三號進行升級。

  6月7日,科技人員從中國環流三號真空室出來。

  2020年9月26日,中國環流三號安裝最后一個主機關鍵部件。

  可控核聚變,屬於世界前沿科技領域研究方向。作為一種近乎無限、清潔且安全的能源解決方案,它已成為大國科技競爭與能源戰略布局的關鍵。2025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連續取得重大進展,多次刷新我國聚變紀錄。該裝置繼今年3月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攝氏度、電子溫度1.6億攝氏度的“雙億度”突破后,於近日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100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攝氏度、高約束模式運行,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創下我國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志著中國聚變快速挺進燃燒實驗。

  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核聚變實驗裝置——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簡稱西物院)自主研發。2025年6月7日,記者走進位於成都的中國環流三號核聚變實驗裝置。

  西物院聚變科學所控制與信息技術研究室主任李波,長期從事等離子體控制運行工作。李波介紹道,2022年10月,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2023年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條件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標志著我國聚變向高性能等離子體運行邁出了重要一步﹔2024年6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實現了一種先進磁場結構,對提升核聚變裝置的控制運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到了2025年,中國環流三號持續突破,多次刷新我國聚變紀錄。

  李波所在的新一代人造太陽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面對億攝氏度級離子溫度與高聚變三乘積等世界級難題,團隊歷經近千次方案迭代,堅持用“中國智造”點燃上億攝氏度高溫,堅信“碰撞”才能碰出“真理”的火花。目前,這支年輕的高精尖團隊已瞄准我國首次聚變燃燒實驗,正在開展裝置新一輪的升級改造。

  西物院聚變科學所控制與信息技術研究室青年科研骨干楊宗諭牽頭組建跨科室的“智在必行”青年突擊隊,成功突破了聚變裝置控制運行的多個難點問題,為我國首次聚變燃燒實驗提供關鍵技術基礎。

  回顧西物院6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核聚變領域不斷樹立重要裡程碑。上世紀80年代,中國首座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一號”裝置建成,開啟了我國核聚變研究的新篇章。本世紀初,第二代聚變研究平台中國環流二號裝置的落成,為我國核聚變研究從基礎探索邁向大規模實驗提供了堅實支撐。2020年,第三代聚變研究平台中國環流三號裝置自主設計建成,彰顯了我國核聚變領域的最新成果。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突破中國環流三號當前參數極限,提升裝置性能與實驗能力,推動聚變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西物院聚變科學所加熱與電流驅動研究室主任白興宇說,可控核聚變作為前沿性、顛覆性技術,一旦實現應用,必將徹底改變世界能源格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向雨 攝影報道)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