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三蘇祠“上新” 在沉浸式體驗中堅定文化自信

2025年06月03日07:4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蘇祠“上新” 在沉浸式體驗中堅定文化自信

俯瞰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聃 攝

端午假期,游客在三蘇祠參與“蘇祠尋寶”活動。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供圖

  習 語 回 響

  溫暖囑托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証。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眉山三蘇祠時的重要講話

  回訪看變

  位於眉山市中心的三蘇祠博物館,紅牆灰瓦,碧水綠樹。端午假期,來此觀光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領略“一門父子三詞客”的千古風採。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了解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歷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情況。

  三年來,三蘇祠博物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綜合實力得到提升,在文物保護、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和對外傳播等方面,都向前大跨了一步。”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說,三蘇祠博物館於2024年成功創建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重訪三蘇祠,記者感受到,這裡正深入挖掘三蘇文化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努力將三蘇祠打造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面旗幟。

  上新多種接地氣的活動

  將文化厚度轉化為傳播廣度

  端午節疊加“六一”國際兒童節,連日來,三蘇祠博物館准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6月2日,記者在這裡看到,在晚香堂,游客們參與“詩詞擂台賽”,背誦蘇軾《赤壁賦》等作品,贏取手提袋、明信片等文創禮品﹔在披風榭,游客們制作艾草香包、聆聽古琴演奏,感受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在東坡盤陀像周邊,博物館准備了一舉高“粽”打卡牆和狀元服飾,為中高考考生加油鼓勁。

  更受追捧的,是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發布的“蘇祠尋寶”線上劇本游。玩家可以選擇化身“四大主角”——蘇洵、蘇八娘、蘇軾、蘇轍,走進三蘇祠博物館開啟尋寶之旅,只要在游戲中積累金幣並集齊4枚“通關”印章,就可以兌換一個文創手提袋。“一邊玩游戲,一邊還能學知識,真棒!”游客李彤點贊。

  依托厚重的三蘇文化,三蘇祠博物館堅持學術立館,近年來開展三蘇與巴蜀文化、眉州宋文化等專題研究,編輯出版了《蘇軾眉山詩文注評》《三蘇與巴蜀論說》《宋代眉州文化研究》等著作。文化學術的厚度如何轉化為傳承普及的廣度?三蘇祠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部長陳春梅認為,必須“講人話”“接地氣”。

  “我們在周末和重要節假日,上新‘蘇海暢游’沉浸式文化體驗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通過文創產品,推動三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向廣大游客傳播、普及三蘇文化。”陳春梅說。

  聯合蘇學專家推出的“東坡大家講”,也十分注重貼近性,講座涵蓋三蘇的人生態度、文學創作乃至美食等話題。最近兩期,科普圖書策劃人、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博士史軍,通過蘇東坡的詩文作品,解碼其“博物學家”身份和宋代生態圖譜﹔著名考古學家、四川大學教授齊東方則通過出土文物、文獻典籍與蘇軾詩文互証,揭開宋代飲食文化的鮮活圖景。

  “為什麼叫‘大家講’?因為是‘大家’講給‘大家’聽,一方面主講人是學術名家,另一方面聽眾是普羅大眾。”陳春梅介紹,“東坡大家講”通過與媒體合作,線下線上共同推進,累計點擊量已超過兩億次。

  種種親民活動的開展,推動文旅融合不斷走深走實。陳仲文說,從2022年6月到今年4月底,三蘇祠博物館接待團體超過6000批次,游客總量達420余萬人次,“是三蘇祠博物館歷史上游客增幅最大、高峰持續最長的時期。”同一時期,三蘇祠博物館新開發詩意東坡、蘇家家風、詩繪蘇祠、樂活東坡共21個品類158款文創產品,實現文創銷售收入2224.53萬元。

  做強數字化支撐

  科技賦能三蘇文化的傳承弘揚

  式蘇軒文物展廳位於三蘇祠博物館北側,自2022年完成改造提升正式開放以來,已舉辦“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等精品展覽。如今,它與三蘇祠其他古建筑一道,有望得到全新的數字化保護。

  連日來,三蘇祠博物館園林管理部部長林小平正忙著與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方面聯系,雙方計劃於今年暑期,由后者派出師生團隊,對三蘇祠博物館相關建筑、園林、綠地、道路、水系等進行測繪。如果順利,計劃后期再採用3D掃描或更好的技術手段,補充遺漏數據。

  推動館校合作,以科技手段賦能博物館建設,三蘇祠博物館已經嘗到甜頭。

  “針對古建保護,之前我們的主要手段是定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維修解決。”然而林小平發現,小修小補還好說,一旦要落架維修,過去的紙質版圖紙不一定完全可靠,“一是圖紙不一定完整,二是保存時間太久,可能紙張腐朽、色彩退化,影響使用。”

  如何防患於未然?三蘇祠博物館方面認為,既要做好預防性保護,減少突發情況可能帶來的傷害,也要為其“傳之后世”提供精准的數據支撐。在與重慶大學團隊合作之前,博物館已經聯合四川農業大學團隊,對16處古建筑開展了數字化保護,利用3D掃描獲取其內外風貌、結構乃至周邊環境數據,“誤差可能隻有零點幾厘米,這讓我們心裡踏實多了。”

  實際上,科技賦能已經體現在三蘇祠博物館的方方面面。以文物保護為例,陳仲文介紹說,三年來,三蘇祠博物館實施文物保護重點項目20個,完成文物攝影室、修復室、實驗室、恆溫恆濕文物庫房建設。同時,健全館藏文物保護機制,制定館藏重要文物數字化保護方案,提升文物數字化保護水平。

  科技不僅“煥新”三蘇祠博物館,也為三蘇文化的研究者、愛好者帶來了便利。2024年6月8日,三蘇祠博物館聯合29家研究機構共同打造的三蘇文化大數據庫正式上線,收錄並整合了三蘇文化相關數據12.5萬條,涵蓋文學作品、學術論文、數字圖書、館藏文物等門類,用戶可通過網站、小程序等途徑免費使用。

  “截至目前,三蘇文化大數據庫瀏覽量已超過2500萬次,用戶主要是高校學生、蘇學愛好者、蘇學研究機構等。”三蘇祠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王荷介紹,三蘇文化大數據庫已啟動二期建設,目前正委托第三方進行方案編制,下一步將對數據庫進行擴容。更重要的是,將對相關數據標注、確權,在繼續堅持公益服務的基礎上,探索推動三蘇文化大數據線上交易和商業使用。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