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養生面包走紅,新中式烘焙香在哪裡?(健談)

王美華
2025年05月16日09: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新中式的風吹進烘焙界了!

  不久前,揚州市中醫院食堂推出多款藥膳面包,上市首日,千余個面包1小時內就售罄﹔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院區門診大廳有個“藥食坊”,裡面的荷葉消暑包、黃芪養生包、麥冬吐司等,頗受年輕人喜愛﹔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醫食堂”售賣起兼具地方和醫院雙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最近,不少醫院推出的養生面包走紅,成為備受年輕人青睞的“網紅食品”。

  “八珍司康”“鹼水四神膏”“補益資生包”“甘麥大棗包”“素食二冬包”“七寶美髯膏”……以揚州市中醫院推出的面包為例,仔細打量不難發現,黨參、茯苓、當歸等中藥材赫然列在原料表中,這正是醫院醫療團隊與營養專家歷時半年鑽研的創新成果。這些藥膳面包的配方均源自《本草綱目》《金匱要略》等經典古方,通過巧妙配伍並結合現代烘焙工藝進行改良,既保留了面包鬆軟可口的特點,又兼具補氣養血、滋生養肝等調理功效。

  古人講“上工治未病”,養生面包的出現,正是中醫藥“藥食同源”理念的現代詮釋——“寓醫於食”,既享口福,又得養生。這種轉變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健康理念的升級: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將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當然,中醫藥的“跨界”從來不是簡單混搭。在“中藥+食品”的探索中,需要精准拿捏風味與功效之間的平衡——過分強調功效容易勸退味蕾,一味追求口感又會失去養生本意。正如那句話“良藥不必苦口”,新中式烘焙正用現代食品工藝解答這道古老命題:既要留住有效成分,又要創造美味體驗。這種平衡的藝術,恰是中醫藥與時俱進的生動注腳。

  事實上,從養生茶飲到藥膳糕點,再到中藥面包,越來越多的中醫藥養生產品走出醫院、走向市場。而從更寬的視野看,新中式烘焙的流行,只是新中式潮流裡的一朵浪花——近年來,從服飾到妝容,從家裝到餐飲,新中式的風吹到了各行各業,融入中國元素的設計越來越受歡迎。這背后,既是當代年輕人傳統文化的血脈覺醒,也展現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無限可能。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其“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與當代年輕人追求自然、崇尚平衡的生活理念天然契合。當年輕人排隊購買醫院面包、追捧新中式點心時,他們實際上是在用消費行為表達對品質生活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要讓“中醫藥+”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需更多創新探索。養生面包的走紅表明,中藥經典古方絕非束之高閣的歷史遺產,而是活生生的、仍在發揮作用的瑰寶,如何讓更多中藥經典古方煥發新生、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怎樣在產品研發上精益求精,讓“中醫藥+餐飲”實現安全有效又好吃?怎樣建立標准化生產體系,確保“養生食品”名副其實?如何讓消費者正確認識中醫藥餐飲創新產品的養生功效,別被過分夸大或不實信息誤導?回答好這些問題,才能讓“中醫藥+”產業走得更穩更遠。

  一杯烏梅湯,半塊茯苓餅,吃下去的是滋味,沉澱下的是文化。未來,期待更多“中醫藥+”創新服務走進生活,讓岐黃之術真正融入百姓日常。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