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向質而興 向新而強

成都院聚焦“三新”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邏輯

2025年05月14日14:4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川西高原,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如藍色海洋般鋪展,與兩河口水電站構成“日月同輝”的能源奇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粵港澳大灣區,東安湖體育公園、大角山濱海公園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客廳﹔在數字孿生世界,全球可再生能源數字化系統讓千裡之外的能量盡收眼底……

這些打破行業想象的創新實踐,都出自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院)。成都院起源於1950年中央燃料工業部西南水力發電工程處,建制於1955年電力工業部成都勘測設計局,是幾乎與新中國同齡的勘測設計“國家隊”、能源事業“排頭兵”。歷史成就和地位的背后,是成都院刻進骨子裡的基因——始終追求“質”與“新”。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作為。在電建集團堅強領導下,成都院主動謀變,創造性提出“服務國家戰略展現新作為、賦能傳統產業打造新優勢、布局戰新業務開辟新賽道”的“三新”目標,進一步激發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從川渝藏到長三角、南海之濱,從傳統水電到戰新產業,成都院的轉型軌跡蘊含著怎樣的發展密碼?其戰略選擇又折射出怎樣的時代邏輯?

歷史邏輯:江河作証的精神傳承

成都院75年發展,始終堅守一條主線,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上級和電建集團部署要求到哪裡,改革發展就聚焦到哪裡,在發展壯大中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成都院首屆科技大會暨科技創新論壇。主辦方供圖

成都院首屆科技大會暨科技創新論壇。主辦方供圖

成都院的創業史,就是一部新中國水電建設的奮進史。1950年,第一代建設者身背經緯儀、手執地質錘,在百廢待興中扎根龍溪河,艱苦卓絕,取得新中國水電建設第一批成果,拉開了我國水電梯級開發的序幕﹔累計完成的水力資源普查(復查)任務,佔全國水能資源54.4%﹔規劃水利水電工程350座,佔全國可開發水力資源39%。成都院人以山為骨、以水為脈,在塑造大國重器的同時,賡續起紅色大院的精神譜系。

從獅子灘昂然起步到龔嘴書寫創新傳奇,在二灘建設中首創“二灘模式”、推行國際工程管理,在溪洛渡、錦屏工程實現300米級拱壩智能化建設突破,成都院的成長脈絡清晰可見:每個歷史階段都緊扣國家戰略需求,每次技術突破都引領行業進步。這種融入血脈的報國情懷和創新基因,在新時代升華為“三新”目標的歷史自覺。

雅礱江流域建設最具說服力。從二灘水電站的“試驗田”,到兩河口混蓄的“新標杆”,再到如今水風光儲一體化開發,成都院用70多年時間在同一條江河上,演繹了從服務單一水電開發到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的迭代升級,這正是“三新”目標的歷史注腳。

理論邏輯: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三新”目標的頂層設計,本質上是新發展理念在企業的具象化呈現。成都院的“三新”,深入貫徹電建集團戰略要求,在服務國家戰略中體現央企擔當,在能源革命中培育新增長極,在數字革命中重塑競爭優勢——這是成都院人最朴素的思想。這種理論自覺體現在三個維度。

世界第一高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主辦方供圖

世界第一高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主辦方供圖

堅持系統觀念,將企業戰略深度嵌入國家發展大局,傳統水電、新能源、城市基礎建設等業務板塊形成有機整體,規劃、投資、建設、運維構成一體化產業鏈。

突出創新驅動,建立橫向覆蓋“水能城數”業務領域,縱向涵蓋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的創新平台體系﹔持續鞏固傳統水電主業“領跑”地位,加快工程與數智技術的融合,推動數字孿生、智能建造應用,近5年研發投入強度超4%。

把握開放共贏,成立4個院士、大師工作站,現有1名進站院士﹔聯合華為、清華大學、成都機器人中心等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

在川藏交界處的葉巴灘水電站,在世界第一高壩雙江口工程……這種理論邏輯轉化為實踐范式。成都院承擔的幾乎所有項目全心構建“工程建設+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融合模式,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全覆蓋,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鐫刻在江河之畔。

實踐邏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戰略轉型難免會引起“陣痛”。成都院的“三新”實踐,展現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經典路徑。

在賦能傳統產業方面,成都院持續做強做優傳統水電及抽蓄業務,持續做大做強新能源業務,持續提升“能源電力”數智化創新能力。自主研發BIM協同平台實現全專業三維協同設計﹔智慧工地系統讓工程澆筑質量可追溯可調控﹔數字孿生平台實現“四預”功能,在小浪底防洪保供中發揮關鍵作用。隻有數字化變革,才能讓傳統勘測設計業務煥發新生機。

布局戰新業務更顯戰略魄力,縱深培育新產業新市場,重塑技術攻關組織體系,重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成都院加速布局一系列抽蓄項目,積澱出高寒高海拔抽蓄影響力﹔在氫能領域,不僅完成曹妃甸電廠綠電制氫項目,還簽署首個海外氫能項目技術服務﹔環保業務方面,不斷拓展土壤修復、城市礦山、深地空間、流域治理等新興領域。

“三新”的深層動力,源於對生存發展規律的清醒認知。危機意識催生系列變革——組織架構上,新設戰新產業研究院,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孵化任務﹔成立智建數聯公司,聚焦工程智能建造、數字孿生等領域,開展技術整合與成果轉化。人才結構上,新能源、數字化人才佔比逐年攀升,高精尖人才隊伍不斷涌現。激勵機制方面,實施“揭榜挂帥”“156人才計劃”等政策,激活創新潛能。僅在2024年,超深埋TBM隧洞地質信息透明化關鍵技術、工程智能建造平台、工程地質數字一體化系統等一系列技術成果經院士專家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隻有創新包容的文化,才能使企業始終保持年輕態。

改革成效正在顯現。成都院近年來企業合同、營業收入和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逆勢大幅上揚,並形成了“傳統業務保穩定、新興業務促增長、未來業務儲動能”的良性格局,在2024年ENR設計企業排名中躍升至第8位,創歷史新高。

世界最大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主辦方供圖

世界最大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主辦方供圖

內生邏輯:基業長青的戰略自覺

高質量發展是企業首要任務,將決定企業基業長青,必須牢牢把握“三個轉變”——從被動適應向主動引領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單一領域向系統集成轉變。這正是“三新”目標最關鍵指向,隻有將國家所需、行業所趨、企業所能有機結合,才能走出戰略轉型的特色之路。

站在新起點,成都院目光更遠,步子更實。堅持“穩定一頭、放開一片”深改方向。在“穩”上聚焦優勢和核心主業,做到市場扎籬笆、業務提能力、資源強配置、管理增效率、服務優體驗。在“放”上聚焦布局產業,放開創新限制、放寬市場拓展、放手賦能團隊、放鬆低效管理,做到“一企一策”激發活力。堅持推進“加減乘除”組合式舉措走深走實,在擴大企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上做加法,在低效流程冗余資源上做減法,在戰新產業與科技創新上做乘法,在風險控制上做除法。堅持培育創新文化、探索精神,並深植人心成為公司新的生態。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樹立干事創業的正氣。

新的勢能正在形成。西藏色尼區多能互補基地地熱發電工程,將是世界海拔最高、國內單機容量最大、首個發電設備國產化的地熱電站﹔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川藏多個重大能源地基加速推進,眾多代表性工程逐漸成型﹔西非、中亞、歐洲等能源和基礎建設市場不斷深入。

沿著“三新”目標指引的方向,成都院正以成為全球清潔能源行業技術引領者、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先行者、支撐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以內涵式發展引領質量效益提升的科技型領軍企業的新願景,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深度服務國家戰略的新征程上破浪前行。

大江奔流,惟弄潮兒勇立濤頭﹔青山巍峨,須攀登者敢辟新徑。成都院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守正創新,從江河走向城市,從國內奔赴海外,在時代變革中煥發新生,努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邱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