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宣漢:黨建賦能“銀齡經濟” 留守老人家門口“再就業”

陽光洒在達州市宣漢縣馬渡關鎮得勝社區的泡菜加工廠裡,60多歲的歐梅元戴著白手套熟練地分揀著剛採摘的青菜,身旁的流水線上,十多位銀發老人正有序地進行鹽菜包裝。“每天工作4小時,一個月能掙一千多元。”歐梅元的笑容裡,藏著當地“黨建+就業”互助養老模式的溫暖密碼。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宣漢農村留守老人佔比達60%,“養老缺陣地、就業缺渠道”曾是偏遠山區的痛點。得勝社區60-80歲健康低齡老人就業意願強烈,村黨支部抓住鹽菜泡菜加工廠等產業優勢,織起一張“黨建引領、銀齡互助”的民生網。黨員們分片走訪,為120名低齡老人建立“就業意願+技能特長”檔案,像歐梅元這樣的“泡菜能手”被精准匹配到蔬菜分揀、質量監督等輕體力崗位。村支部書記親自與企業協商,將重體力崗位優化為3類適老崗位,還在“睦鄰頤家”養老中心設立就業驛站,黨員志願者全程護航合同簽訂、權益保障,讓老人就業安心又暖心。
就業反哺養老,催生鄉村互助新生態。社區將閑置學校改造成集助餐、照護、娛樂於一體的“15分鐘生活就業圈”,老人們早晨在工廠務工,中午回中心吃著實惠的營養餐,下午圍坐在一起編竹籃、話家常。更動人的是“銀齡幫幫團” 的成立——低齡就業老人不僅帶徒傳技,還主動結對探視失能老人。64歲的吳勤文每天上完泡菜廠的班,就會敲開獨居老人劉奶奶的門,幫著打掃屋子、代購藥品,“年輕時外出打工顧不上家,現在能在家門口掙錢,還能幫襯鄰裡,這日子過得踏實!”
產業賦能讓“銀發經濟”鏈條不斷延伸。黨支部在養老中心開設“訂單式”培訓課堂,邀請技術骨干手把手教腌制工藝,還謀劃建設“銀齡創業工坊”,將手工泡菜、腌制小菜通過村集體電商平台賣向全國。數據顯示,當地低齡老人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實現了“就業增收—互助服務—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支部牽線、黨員帶頭,讓低齡老人‘有事做、有錢掙’,高齡老人‘有人幫、有人陪’。”宣漢縣民政局局長劉艷表示,這種模式不僅破解了農村養老“缺人缺錢”的困境,更激活了鄉村內生動力,讓“黨建紅”與“夕陽紅”在山間地頭交相輝映。(張平、周浩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