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山到世界,廣東長虹的智能制造“突圍戰”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家電行業寒潮席卷珠三角之際,扎根廣東省中山市南頭鎮21年的廣東長虹逆勢突圍。憑借“工改”驅動數智化轉型,突破產能與市場雙重困境,2024年年產銷達1100萬台,助力中國電視品牌首入全球出口前三。這場以智能制造升級與全球化戰略為核心的突圍戰,展現長虹制造業韌性,樹立“灣區實踐樣本”。
技術為舟,跨越全球市場的天塹
在廣東長虹產品展示大廳,一台巨幕電視正用AI大模型生成水墨畫,引得國際合作商頻頻駐足。這不僅是長虹CHiQ電視迭代升級的具象化呈現,更是中國智造從“功能滿足”向“體驗引領”躍遷的縮影。通過智能交互體系的持續優化,長虹成功打破安卓與iOS系統壁壘,更攻克了運動游戲操控、社交分享等場景化痛點,使電視機從家居設備進化為家庭互聯網中樞。
這種技術突破源於“內外雙循環”的創新機制:研發團隊深入北美、歐洲等市場一線,將韓國客戶反饋的0.3秒音頻延遲轉化為“三階信號追蹤法”技術規范﹔同時引入Google TV動態背光補償算法等國際標准,形成“需求捕捉-技術攻關-標准輸出”的閉環。
第137屆廣交會長虹展區。長虹供圖
“我們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技術迭代策略。”廣東長虹相關負責人王小平介紹。真正的產品領先,在於將用戶痛點轉化為全球技術規范的能力,廣東長虹深諳其道。
自2003年,依據長虹控股集團海外戰略規劃,秉持“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品牌走出去、投資走出去”的四維發展路徑,長虹海外業務從綿陽遷至中山,廣東長虹應運而生。作為長虹布局華南、進軍全球市場的戰略支點,廣東長虹如今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商務中心與海外子公司,產品足跡遍布160余個國家及地區,構建起龐大的全球化業務版圖。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廣東長虹不斷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安卓“核武器”產品Android TV R+一經推出,便助力廣東長虹成為該系列產品的全球最大制造商,並持續保持技術迭代的領先地位,為海外市場開拓打造核心競爭力產品。
2024年,廣東長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完成613個項目開發,智能平台迭代升級步伐加快。R+5.0全球首發,Roku TV、WebOS、AOSP等智能平台持續優化,成功完成海外市場布局﹔OLED系列旗艦產品全面鋪開,金屬無邊框產品實現全尺寸覆蓋,以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如今,廣東長虹積極拓展合作邊界,與Google等行業巨頭共建智能家居系統,針對歐盟市場需求開發定制化操作系統﹔與俄羅斯客戶成立聯合工作組,技術專家駐廠協同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讓新質生產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書寫中國智造的新篇章。
德國IFA展會長虹展區。長虹供圖
用戶至上,驅動電視銷售向全場景解決方案升級躍遷
在德國IFA展會的科技舞台上,廣東長虹的AR演示系統尤為吸睛。消費者隻需輕揮指尖,壁挂影院系統便即刻調節環境光線,Soundbar音響同步根據空間結構優化聲場,營造出沉浸式視聽體驗。
這套由廣東長虹自主研發的賣場演示方案,以極具科技感與互動性的展示方式,成功在全球消費電子盛宴中脫穎而出,生動詮釋了創新科技與用戶體驗的深度融合。而創新搭載的遠程鎖功能,更以智能化安全防護為用戶帶來便捷無憂的使用體驗。
這場沉浸式交互體驗的背后,是廣東長虹對“以用戶為中心”理念的躬身踐行,更是企業戰略轉型的生動縮影——從傳統的電視硬件銷售,向全場景解決方案服務商的華麗蛻變。
正如海外電視業務負責人江治家在長虹年度表彰大會上所言:“我們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為導向,通過戰略合作與價值鏈協同,為客戶精准匹配產品,確保每一款推向市場的產品都獨具競爭力,確保業務可持續發展。”
在廣東長虹的創新生態中,“用戶洞察”早已融入到每個業務環節。研發工程師定期駐點賣場一線,通過直面消費者收集真實反饋,讓技術創新更貼近市場需求﹔品質專家深入供應鏈管理崗位,從運輸損耗數據中探索包裝革新方案……正是這種多維度的用戶思維培養,讓工藝專家鄭洪福在南美技術支援時,能夠同時攻克生產線調試、貨櫃裝載優化和本地化合規三大難題,彰顯出以用戶需求驅動創新的強大實踐力。
基於對全球市場格局的深度研判,2024年廣東長虹戰略布局再升級,成立市場推廣部並與營銷區域部協同發力,重點深耕北美、美洲、獨聯體、歐洲四大成熟市場,同時積極開拓非洲、中亞、東北亞、南亞四大新興市場。通過聚焦區域特色、深挖客戶需求,持續優化客戶結構,構建全球化營銷網絡。
需求是發明之母。用戶需求是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源泉和動力。針對國際市場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廣東長虹推出三大場景化解決方案:在家庭娛樂領域,集成環境光自適應技術的壁挂影院系統,讓普通客廳秒變私人影院﹔商業展示場景中,自研H-VROS平台賦能AR可視化系統,已成功服務19個全球戰略客戶﹔運維管理方面,依托IoT遠程鎖技術搭建全球設備雲平台,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在線管控,全方位滿足不同領域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售后服務體系同樣是廣東長虹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建立標准化服務流程,制定詳細操作手冊,明確服務人員職責﹔同時,引入智能化售后服務管理系統,實現客戶反饋實時追蹤、服務進度透明化管理。數據顯示,通過數字化升級,售后服務響應時間縮短25%,客戶滿意度顯著提升。
當行業還在聚焦硬件參數的激烈競爭時,廣東長虹已憑借前瞻的戰略布局、創新的場景化解決方案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率先完成從傳統制造商向智慧場景服務商的跨越,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同頻共振,重塑人才生態培育新標杆
在企業發展的壯闊征程中,從來不是人才定義戰場,而是實戰的熔爐鍛造出真正的精英。
00后郭艷紅的成長頗具代表性。初入職場時,郭艷紅從業務員做起,在師傅陳少鋒的帶領下開啟了“闖關模式”。面對復雜的ERP系統和7個部門的協同流程,她時常卡在“下一步該找誰”的困惑中。一次因數據失誤險些延誤交貨的危機,成為她職業成長的轉折點——導師遞來的工作SOP大綱,猶如暗夜中的燈塔,指引她“先梳理系統操作節點,再標注各環節對接人”。這份量身定制的流程寶典,幫助她在短短3個月內構建起清晰的業務框架。如今,郭艷紅已成長為俄羅斯業務板塊的骨干力量,能夠獨當一面完成整套發貨流程。
郭艷紅的快速蛻變,得益於廣東長虹精心打造的“師帶徒+項目制”培養體系。公司構建的雙通道晉升機制、B庫人才儲備計劃,不僅為員工提供了包容試錯的成長環境,更通過數字化工具包、跨國項目實踐等優質資源,為年輕人才搭建了快速成長的階梯。正如郭艷紅在工作周報中所寫:“在這裡,每一次失誤都轉化為進步的養分,每一次挑戰背后都有團隊堅實的支撐——這就是長虹贈予我最珍貴的入職禮物。”
廣東長虹園區。長虹供圖
“企業給予年輕人的,不僅是一個工作崗位,更是敢於嘗試的底氣和持續成長的廣闊舞台。”談及人才培養理念,王小平這樣說。
廣東長虹創新構建“戰略-培養-激勵”三維人才發展體系,打造全周期、分層級的成長生態:針對新員工,通過沉浸式入職訓練,融合集中培訓、崗位實訓與導師帶教,助力其快速融入﹔為老員工定制分職序、分層級的進階課程﹔對基層干部,推行網絡課程學習與在職學歷提升計劃,夯實管理基礎﹔對中層干部,則通過網絡學習、外出觀摩等多元化方式,鍛造卓越的管理能力。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近3年來,廣東長虹積極引進2名國際化營銷專家和5名行業頂尖人才,同時建立A/B庫高管儲備梯隊與“青苗計劃”基層人才池。在培養機制上,公司推出研發預研競賽、營銷跨國輪崗等特色項目,全方位激發員工潛能。
企業深知,充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是提升團隊效能與創新活力的關鍵。在薪酬體系設計上,公司確保關鍵崗位薪資具備市場競爭力﹔推行研發項目工資制,將項目獎金與核心成果緊密挂鉤﹔設置大盤挂鉤系數,聯動全體員工的月度工資與季度獎金,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此外,針對不同職位定制個性化激勵方案,涵蓋營銷年度提成、研發項目獎勵、工廠模擬利潤分成、季度勞動競賽等形式,並通過年度效果評估持續優化,確保激勵機制始終與企業戰略同頻共振。
“當個人職業理想與企業發展戰略同頻共振,奮斗便成為員工發自內心的主動選擇。”王小平的這番話,正是廣東長虹人才戰略的生動詮釋。
聚勢協同,以生態出海重塑全球化產業生態新格局
獨行快,眾行遠。這句智慧箴言在全球經貿格局加速重構的當下,正煥發著嶄新的時代意義。
4月15日,素有中國外貿“風向標”之稱的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盛大啟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匯聚羊城,共同見証中國企業的創新活力。長虹美菱國際區副總經理黃和榮在央視鏡頭前,向全球客戶推介長虹新品時,一語道破企業制勝密碼:“長虹能夠做到快速響應客戶需求,針對不同國家市場開發定制化產品,這種協同創新能力讓我們的產品始終走在市場前沿。”
這份協同力的根基始於2019年的戰略變革。在長虹全球經營變革戰略牽引下,長虹整合海外家電三大產品線與國際品牌業務,成立長虹·美菱國際區。這一重大舉措,標志著企業從“單兵作戰”向“聯合艦隊出海”的歷史性跨越。通過構建共享全球營銷網絡、統一供應鏈管理和技術研發資源的協同平台,長虹實現了電視、空調、冰箱等產品線的優勢互補,資源復用率提升30%,為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廣東長虹與長虹智慧顯示(中國)公司的合作堪稱產業協同典范。雙方建立“研發-制造-品控”全鏈條協同機制,成立顯示技術、智能系統等9個跨國技術專業組,並推行人才雙向輪崗制度。通過聯合召開季度品質會議和面板資源交流會,實現質量數據實時共享,海外產品直通率提升2.3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借鑒國內3號、4號項目經驗,成功將海外新品開發周期縮短15天,推動OLED、Mini LED等前沿技術順利進入北美高端市場。
長虹CHiQ電視。長虹供圖
供應鏈協同方面,廣東長虹構建了獨特的“半小時生態圈”。在中山基地,深圳膜片供應商的入駐不僅縮短了物理距離,更催生出“研發即制造”的產業新形態。當智慧顯示團隊與模塑供應商共享3D打印實驗室,面板結構設計與模具開發得以並行推進,墨西哥客戶定制的曲面電視從圖紙到量產周期壓縮28天。這種深度協同形成的磁場效應,吸引12家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正如那台引發採購商駐足智能巨幕電視,其光學引擎正是生態圈企業聯合攻關的結晶。
在國際協同層面,長虹開創了“技術共研+標准共建”的創新模式。研發工程師李銘帶領團隊與Google、Roku等國際巨頭展開深度合作,與俄羅斯客戶成立聯合工作組駐廠開發,成功攻克極寒環境電視啟動技術難題,並制定《極寒環境電視技術規范》,該標准已應用於獨聯體80%的機型。軟件工程師何婷霞在攻克Google TV聲畫同步技術時,通過跨時區協作,與硅谷團隊在48小時內完成代碼優化。這種“無國界研發”協同模式,形成“技術+文化”雙輪驅動,使長虹在智能電視領域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此外,長虹還邀請南北美、獨聯體等海外戰略客戶參觀國內電視及前端智慧工廠,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協同,向全球合作伙伴展現中國智能制造的非凡實力。
從產業協同到國際合作、從技術創新到標准共建、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贏,廣東長虹正通過“四維協同”構建全球化產業生態:縱向打通研發-制造-銷售垂直整合體系價值鏈,橫向聯動多產品線資源共享,對內深化產業鏈協同創新,對外構建國際技術標准共同體。
這種立體化協同網絡,使企業從單一產品輸出者進化為產業生態構建者,驅動企業向更高質量、更具競爭力的全球化發展邁進,也為全球經貿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光之所至,皆為熱土”,從南海之濱到地中海沿岸,這場始於像素點的革命,不僅重塑了家庭視聽體驗,更以技術硬實力為筆,在世界制造業版圖上勾勒出一條閃耀著中國智慧的崛起之路,在這幅以科技為經緯的產業版圖上,每個閃耀的顯示終端都是中國智慧與世界對話的載體,照亮民族工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壯闊征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