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生命守護——自貢醫療隊對口幫扶平昌紀實

前不久的凌晨兩點,巴中市平昌縣人民醫院的急診室裡,轉運呼吸機的嗡鳴聲劃破寂靜。55歲的患者趙某因高墜傷導致呼吸衰竭,氧飽和度一度跌至80%。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ICU醫生熊顯建蹲在設備前,手指飛快調試著參數:“接口改好了!”當患者被推進CT室的那一刻,所有人屏住呼吸——這台曾因接口不匹配而閑置的設備,此刻正在為生命護航。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的20年間已成為常態。自2005年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開啟對平昌縣人民醫院的醫療幫扶以來,從“設備沉睡”到“技術覺醒”,從“單兵作戰”到“體系重塑”,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正在巴山深處悄然發生。
平昌縣人民醫院已成功創建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開展新技術300余項,培養本地骨干人才150余人,縣域內就診率提升至90.12%……這不僅是一組數據的躍升,更是一場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
技術突圍,讓“不可能”變為“能”
“過去做冰凍病理要等上海的專家,現在我們自己就是專家。”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病理科余玲醫生的這句話,道出了平昌醫療的技術蝶變。去年,52歲的李女士因卵巢腫瘤在平昌縣人民醫院完成手術,家屬滿是感激地說,“能在家門口做手術,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自貢醫療幫扶隊的到來,讓類似的突破在醫院悄然發生。熊顯建規范了呼吸機使用流程,讓患者脫機時間平均縮短40%,轉運風險降低至零﹔醫生江倩用超聲引導技術,讓84歲的骨折老人避免全麻風險,讓100公斤產婦的剖宮產穿刺一次成功﹔醫生董文佳在胃鏡下用鈦夾精准止血,挽救了多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生命﹔醫生邱志國通過睡眠監測圖判讀,為打鼾患者量身定制治療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
技術的“種子”一旦種下,便以驚人的速度生長。如今,平昌縣人民醫院已能獨立開展無充氣腔鏡甲狀腺手術、乳腺微創旋切術等20余項新技術。
與此同時,在自貢醫療幫扶隊的指導下,醫院還建立了“病種-流程-質控”的閉環管理體系,優化急診綠色通道,胸痛患者D-to-B時間(入門到導絲通過時間)從90分鐘縮短至58分鐘﹔推行臨床路徑管理,平均住院日從7.69天降至6.51天﹔建立醫共體檢驗中心,讓基層患者在“家門口”完成三甲醫院檢驗。
變化不只是在平昌縣人民醫院。挂職平昌縣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副主任技師王勇用“制度+人文”的雙輪驅動,推動醫院管理升級,讓學科建設成為醫院發展的新引擎﹔挂職平昌縣中醫醫院副院長——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鄧梅實施“一對N”幫帶計劃,推動修訂了10余項規章制度,開設首屆醫療護理員培訓班,組織護理核心制度知識競賽,為醫院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幫扶聯盟,讓“孤島”連成“群島”
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抱團取暖才是未來。
在幫扶期間,挂職平昌縣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醫生王勇,協調促成兩家醫院神經內科專科聯盟,讓兩地醫生的交流頻率從“按年算”提升到“按月算”。
鄧梅充分發揮平昌-自貢紐帶作用,促成雙方領導及科室負責人互訪交流30余人次,選派6名中醫院骨干到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進修學習。同時,鄧梅還推動質控、健康管理中心、人事管理等部門優化流程,為平昌縣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注入自貢力量。
幫扶,就是一種雙向奔赴。為解決臨床痛點,來自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腫瘤科醫生詹蕊羽帶領團隊完成的肝癌治療方式對比研究,不僅在省級期刊發表,還直接優化了臨床路徑﹔醫生董文佳推動建立的早癌篩查流程,讓食管早癌檢出率從15%提升至42%﹔醫生余玲通過免疫組化技術創新,為胃癌患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關鍵依據……
當晨霧籠罩巴山時,平昌縣各大醫院的手術燈依然亮著。自貢醫療幫扶隊所有人用行動証明,醫療幫扶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奔赴。在這片土地上,生命的希望被重新定義,健康的夢想被重新點亮。
山海雖遠,但當技術與情懷相遇,當堅守與創新同行,這片土地上的每盞手術燈,都將成為照亮未來的星光。(自貢融媒記者 卜一珊)
來源:自貢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