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AI暢想曲”(圓桌談)

日前,以“暢想文化科技融合的春天”為主題的沙龍活動在北京市海澱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本次沙龍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市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承辦,聚焦人工智能(AI)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AI+藝術”“AI+影視”“AI+游戲”3場專題活動,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與未來圖景。
沙龍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劉結成主持,本報記者採訪整理相關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的觀點,以饗讀者。
AI+藝術:
科技開辟藝術表達新路徑
◎對話嘉賓
吳洪亮(北京畫院院長)
宋 婷(AI藝術家)
王 鵬(亞洲數字藝術展出品人)
問:AI在內的數字技術,對藝術發展傳播帶來了哪些推動?
吳洪亮:科技給藝術展覽帶來了很多幫助。比如,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劃中,觀眾用手機掃描25座威尼斯橋梁,手機屏幕上就會顯示25座形態、功能相似的中國橋梁畫面,展覽的物理空間得以延伸﹔在“齊白石在北京”展覽中,我們運用數字沉浸體驗、AI模型互動、手機終端應用程序等科技手段,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探索齊白石在北京的藝術生涯和交游歷程。
宋婷:AI與時尚的結合可以帶給我們更多想象。以“算力珠寶”項目為例,以往需要工廠師傅將寶石鑲嵌在戒托上才能看到現實效果,現在借助全仿真AI模擬,設計師可以在軟件內論証材質質感,最終付諸生產,更加高效,也減少了材料損耗。
幾年前,我在與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的科技藝術合作中,根據征集的幾千名孤獨症兒童的畫作,訓練出8個不同風格的AI。當用戶在“畫說夢想”小程序上描述自己的夢,AI就可以將其“畫”出來。用戶可以選擇將作品在區塊鏈上存証的同時進行愛心捐款,用於孤獨症兒童的藝術療愈及相關公益事業,最后為孩子們募集到了許多善款。
技術不僅可以讓強者變得更強,更重要的是可以賦能需要幫助的人群。好的AI藝術作品,應該融合工程思維與人文關懷,如此便會產生更多正向的社會意義。
問:在AI普及的時代,非專業人士參與藝術創作有何獨特價值?
王鵬:從2019年到現在,亞洲數字藝術展已連續舉辦7屆。多年來,亞洲數字藝術展的最大進步,在於它從純藝術家的象牙塔,走向了科學與大眾的廣闊天地。一方面,科學家的參與,讓展覽更加硬核,更加前沿﹔另一方面,亞洲數字藝術展始終以提升全民數字素養為己任,精心設計了面向青少年的獎項和公共教育計劃,將歷年優秀作品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課程。
唯有在科學與藝術的兩端,同時激發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力量,我們才能架起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橋梁,培育出新一代的人才。
AI+影視:
行業或將迎來“全民影像”時代
◎對話嘉賓
尹 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王雨蘊(完美世界文化董事長)
劉欣靈(快手“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制片組負責人)
問:當前,AI在影視行業的應用處於什麼發展階段?
尹鴻:對於影視行業來講,目前AI還是一個不完全成熟的輔助工具。
前期策劃中,AI可以為人物設計、故事情節設計提供更多參考,輔助分鏡設計和場景預覽。在后期制作中,局部的影像修復、聲音修復,包括視效生成已有應用。
但AI影像的發展,還有3個“產業關”需要跨越——第一關是准確性,即AI生成內容是否符合表現對象的基本特征,包括透視特征﹔第二關是畫面運動過程中的真實感和一致性﹔第三關則是生動性和創新性。
此外,AI編劇能力基本處於“中等學生水平”,與真正的工業級創作還有一定距離。
王雨蘊:雖然行業中不少崗位都在借助AI提高效率,但AI尚不能穩定輸出高品質內容,真正具備AI應用能力的從業者(尤其是跨領域的通用人才)還是少數,影視產業也尚未開始圍繞AI重新組織生產模式。
問:AI如何賦能影視創作?
王雨蘊:AI進入影視行業會帶來幾個變化:流程從線性走向並行,產品從單一走向多元,邊界從垂直走向融合,產業從頭部走向長尾。
劉欣靈:去年,快手發布了“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等9位導演創作了奇幻、志怪、親情、動畫等多元類型作品。
項目完成后,我們發現AI的應用有幾個價值:一是提質增效,王子川導演的作品《雛菊》涉及太空、爆炸等諸多“大場面”,但導演、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應用師、剪輯師的3人團隊僅用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成片,同時還節省了大量的實拍和制作成本﹔二是將線性工業生產流程變成靈活的非線性流程﹔三是催生新職業,在項目中,我們給每位導演配備了AIGC應用師,幫助導演生成視頻畫面,未來,掌握剪輯、配樂等后期制作技能的AIGC應用師,職業路徑將更加寬廣。
問:AI是否會讓影視創作進入“全民影像”時代?影視從業者該如何應對?
尹鴻:由於AI成為一個有力工具,未來我們或將迎來“全民影像”的時代。過去,影視制作是一個需要高設備、高投入、專業化分工才能完成的事情,以后則是人人都可以做導演,人人都可以生產影像產品。
當內容能夠大規模生產,觀眾對創新、差異性和審美價值的需求將越來越高,這些應成為影視從業者追求的目標。
王雨蘊:在AI成為影像創作普及性工具的情況下,誰擁有真正的創意,誰能最高效地運用AI,誰就可以佔領市場。
影視公司仍然需要依賴頭部導演和編劇的個人的經驗和資源,但有了AI的加入,在未來的項目決策中,我們應做得更好。
AI+游戲:
技術助力突破“不可能三角”
◎對話嘉賓
張曉芸(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高校全球合作總監)
夏 拓(三七互娛高級算法專家)
孟 凡(游戲制作人、Pacer Venture Studio聯合創始人)
問:游戲行業何以成為AI技術的“天然試驗場”?
孟凡:游戲從內容生產(如美術、劇情、玩法規則)到用戶反饋,都是由數據驅動的,同時,游戲本身是一個規則明確、邊界清晰的虛擬環境,這也為AI提供了理想的訓練與應用場景。
夏拓:基於游戲,開發者可以構建一些“AI+”實驗、開展強化學習,很多算法創新是從游戲開始的。同時,游戲對於高性能計算和圖形圖像處理的需求,也推動了硬件的發展。
問:AI如何重構游戲開發的生產關系,突破游戲行業的“不可能三角(質量、速度、成本)”?
張曉芸:AI技術給游戲行業帶來的變化,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可以概括為4點:提升研發效率、升華游戲體驗、重構玩法形態,以及顛覆游戲范式。
在相關游戲中,我們推出的“AI隊友”可以識別玩家語音與地圖場景信息,從而根據玩家指令實現較為准確的跑位,甚至完成一些有戰術意義的配合,讓游戲體驗更加真實,也更有樂趣。
夏拓:從圖片、音頻、視頻、3D資產生成,到游戲資源、對話內容的翻譯,再到投放推廣計劃制定、AI輔助生成小游戲,我們嘗試將AI深度嵌入游戲開發全流程。目前,三七互娛每季度借助AI大模型生產的2D圖片數量可達50萬張,音頻超過8000條,80%左右的出海游戲都由AI進行翻譯。
在人類專注20%的核心創意(玩法設計、情感共鳴、價值觀傳遞),AI處理80%的重復性工作(資產生成、數據處理、基礎測試)的“人機協作”模式下,未來游戲開發者需從“執行者”轉型為“創意決策者”,通過與AI工具的深度交互,將抽象想法快速落地。
問:AI+游戲,有哪些現象值得期待和思考?
夏拓:當前,游戲領域尚未實現AI“即時生成游戲內容”,如果要做到即時生成,在模型的訓練和推理能力方面都需要繼續加強。
現階段,AI+游戲,還是以提升效率和玩法創新為主。在此過程中,AI生成內容的版權問題需要關注﹔同時,AI的大規模應用也會對一些基礎崗位造成一定沖擊。
張曉芸:對個人開發者或中小團隊而言,AI能夠彌補資源短板,實現低成本創新,即便是非專業開發者也能運用AI工具實現游戲夢想。今年騰訊游戲創作大賽新增的“主賽區—AI創作賽道”,正是為全球游戲AI領域愛好者打造的。
在AI驅動下,游戲場景的全要素生成,甚至AI端到端的游戲生成都將可能成為現實。但如果整個游戲都是AI生成的,開發者是否還存在?所謂的“玩家”是否就已經“倒置”了,究竟是誰在思考,誰又在做項目?這些是值得思考的哲學問題。
當前,中國的游戲從業者正從“技術跟隨”轉向“場景創新引領”,在AI時代,我們需要在不斷創新中,將行業發展得更好。
(本報記者徐嘉偉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