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店奔赴“田野咖啡香”

近年來,一股“咖啡下鄉潮”正重構著鄉村振興的活力版圖,這場由中青年人主導的下鄉潮,不僅是青年創業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更展現了我國鄉村的新面貌和新動能。
距離江蘇省蘇州古城約40公裡的金庭鎮,是一座太湖中的島嶼,被蘇州人親切地稱為“西山”。據不完全統計,2023-2024年間,西山上的咖啡店數量陡增,現在島上有50多家咖啡店。
島上的“村咖”主理人大多有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經歷,他們或將荒廢宅院“爆改”成花園咖啡屋,或租下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宅賣奶茶,或將奶奶的煙雜店改裝成精致小巧的咖啡館……他們的咖啡店成了村裡的“新地標”,為村落帶來新消費業態和青春活力的同時,他們也在這裡找到了靈魂的棲居地。
有專家分析認為,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和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村咖”的興起提供了基礎保障,而“返鄉創業潮”則是主要推動力。當古老的村落裡飄起咖啡香,鄉村早已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承載著詩意生活與新興業態的“目的地”。而“村咖”,已然是我國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的時代縮影。
城鄉融合的咖啡實驗
西山盛產碧螺春,茶山層疊,在綿延的綠色茶壟中圍出一片山谷,路小東夫婦的咖啡店就坐落於此,因院落佔地一畝,房屋佔地三分,便取名“一畝三分”。
有時,“村咖”承擔著“便民服務”的公共職能。作為茶山腳下的房屋,採茶的村民總會來店裡歇腳飲水,路小東有時也會用手沖咖啡的方式,泡一壺碧螺春,和村民一起飲茶。
茶是西山村民世代種植的經濟作物和飲品,而咖啡和面包,作為城市文化向鄉村延伸的“新物種”,在“一畝三分”裡找到了和諧共處的方式。路小東的妻子擅長做酵母面包,她將島上的碧螺春揉進面團,獨創了一款“碧螺春司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庄帥關注咖啡市場多年,在他看來,國內咖啡品牌更契合“中國胃”的需求,而“村咖”依托本土自然資源打造的特色產品,形成了城市連鎖難以復制的差異化優勢。
“村咖”盤活了鄉村閑置資源,也為城鄉融合搭建起一座橋梁。這方小院的前身是當地人的老宅,荒廢多年后,被堆滿了雜物。路小東夫婦打理了3個月,將其翻新成了現在的花園咖啡店。
店裡有六成顧客是本地村民,每當夫妻倆忙不過來時,村民就主動端起盤子,幫他們當“服務員”。
之前,路小東和妻子在蘇州市區裡開過一年咖啡店,但最終因難以適應高強度競爭而選擇退出。庄帥也注意到,一二線城市咖啡市場日趨飽和,促使許多從業者轉向下沉市場。同時,咖啡文化通過社交媒體和人際傳播滲透至鄉村,為“村咖”的興起培育了潛在消費群體。
現在,路小東夫婦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經營咖啡店——不設會員制、不推儲值卡,唯一的“優惠券”也以一種相對原始的方式呈現——顧客自帶杯子立減5元。
開咖啡店不再是城裡人的“特權”。去年,路小東開始為島上80后、90后村民組織咖啡培訓,年紀最長的42歲,他們想像路小東一樣,在村裡開一家自己的咖啡小店。
供應鏈的完善和鄉村基礎設施的保障降低了採購和運輸成本,為“村咖”的興起提供了基礎條件。路小東下單的杯子、咖啡豆,不超過3天,准時送貨上門。
3月底,西山舉辦“蘇州太湖村咖季”,活動期間進島游客達23.6萬人次,場內咖啡類銷售額突破82萬元,實現旅游收入超1750萬元,相關話題在社交平台瀏覽量超21.8萬次。
對路小東來說,咖啡不是賺錢的工具,而是為了在鄉村扎根選擇的那條“紐帶”。
返鄉創業,重新發現鄉土的價值
路小東是內蒙古人,2013年他到西山旅游,那時環島公路尚未修完,但西山濃厚的人文氣息和鬆弛的氛圍讓他念念不忘。
1994年,連接蘇州市區與西山島的太湖大橋建成通車,船運不再是出入西山島的主要方式﹔2022年,環島公路全面貫通,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回到了西山島。庄帥認為,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對內需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鄉村旅游業、服務業蓬勃發展,讓許多年輕人返鄉“有了事情做”。
王馨玉就是土生土長的西山人,她算是“農三代”,祖輩和父輩靠種植碧螺春和枇杷生活。直到上大學,她才離開了這座養育她的小島。
從前,王馨玉懷揣著“在大城市立足”的夢想。她在上海工作了7年,每個月都會給自己設定KPI,為了工作常常“沒日沒夜加班”,甚至因工作壓力過大曾突發類似心梗的症狀。
2022年,王馨玉30歲,她和一同在城市打拼的嫂子都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於是相約辭職,回到西山,開一家咖啡店。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超1200萬人。
半年后,王馨玉從奶奶手裡“繼承”了煙雜店的鋪面,“爆改”成了一家小巧別致的咖啡館,取名為“粗茶”。
起初,村庄的慢節奏讓王馨玉無所適從。但開業不到半年,她發現自己不用吃褪黑素也能正常入眠了。“以前打開外賣平台刷半小時都不知道要吃什麼,現在每天都能吃到我媽做的時令菜。”王馨玉說,雖然收入少了,但“成就感和幸福感反而高了”。
咖啡店改變了王馨玉的生活狀態,也提升了家人的生活質量。王馨玉的奶奶今年76歲,她喜歡喝孫女研制的“碧螺春牛乳茶”,因為“涼涼的,很舒服”。如今奶奶已從店鋪裡“解放”出來,每天午后,准時到老年活動室打牌。
現在,王馨玉不再給自己定KPI了。除了客人的好評讓她“很有成就感”以外,幫家裡分擔農活、創造收益讓她感覺到自己“更有價值了”。
以前,王馨玉一個月回一次家,但茶和枇杷不等人,光靠父母兩個人的手速採不完,也賣不完。現在,父親炒茶,王馨玉打下手﹔母親摘枇杷,王馨玉就在旁邊打包。
農忙后的傍晚,一家人圍坐在院子裡吃飯小酌,白日的勞碌在談笑間被溫情驅散。“以前總感覺要很努力才能獲得一點點成就感,現在一抬眼、一低頭全是幸福。”王馨玉說。
鄉村對城市青年的“反向虹吸”
和全國大部分農村一樣,西山也面臨著空心化的困境,老人留在島上打理茶山和枇杷林,年輕人大多到上海等城市謀生。
近年來,鄉村旅游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情況。2024年,西山接待游客人數達515萬人,同比增長27%,旅游消費收入超28億元。有的游客選擇在這裡短暫停留,還有的則選擇長久棲居,成為“新島民”。
2023年5月,在蘇州古城運營了10年民宿后,張思文夫婦渴望鄉村的嫻靜。很快,他們以3000元/年的價格租下了西山一間荒廢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房子。
起初,房東感到費解:為什麼會有90后看上這間沒水沒電的“破房子”。一個月后,老房子“改頭換面”。2024年8月,老房子有了新的名字——無所事室,吸引著30歲上下的都市白領。
張思文夫婦熱情招呼著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而村民們也用最質朴的方式回饋著這兩個年輕人。“在島上過了兩個春節,吃了兩年村民家的年夜飯。”張思文說,去年“十一”假期,店裡忙得顧不上吃飯,鄰居阿姨主動將熱氣騰騰的飯菜端到店裡。
庄帥認為,與城市不同,“鄉土人情”的人際往來是村庄小店的典型特征之一。有些村民不喝咖啡,卻常常走進店裡——有的請他們幫忙調手機,有的把自家種的茶葉、枇杷放在店裡寄賣。對這些額外的“業務”,夫妻倆總是欣然接受。
每一杯“村咖”都是一封寫給鄉村的情書,每一間開在村庄裡的青春小店都演繹著鄉村振興的新范本。當田野裡飄起咖啡香,年輕人不再是鄉村的“逃離者”,而是“建設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仟煜 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