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學會在低谷蓄力 在高點生長

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幫年輕人重回正向節奏

2025年04月29日10:0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幫年輕人重回正向節奏

五四特別策劃激活青春高能量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以獨特的方式重新定義“能量管理”——他們通過慢跑、閱讀、早睡早起等健康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場關於能量管理的“復健運動”。

事實上,這場關於青年能量的實踐早已悄然萌芽。2024年,豆瓣“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小組匯聚起第一批探索者,如今社群已壯大至5萬余人。在這裡,青年人分享著頭療按摩、戒糖飲食等個性化方案,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能量守恆”定律。

當“確診為低精力人群”成為社交平台熱議話題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消極的標簽,而是Z世代青年人對健康生活的真誠向往與務實追求。他們在疲憊中尋找平衡,在倦怠中重拾動力,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青春答卷。

5.5萬“低精力人群”組團“復健”

21歲的碎碎成為豆瓣“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小組組長,源於一次精准的自我“診斷”。

大三實習期間,她每天通勤兩小時,早晚高峰耗盡精力,整個人總是提不起勁。直到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低精力”的概念,她恍然大悟:自己不僅是身體疲勞,更是一種心力透支。在她看來,低精力和高能量之間,差的是內在力量的多寡。

碎碎回憶,大三學業輕鬆,卻總感到疲憊。實習后,通勤和快節奏的工作放大了這種無力感。實習的挑戰沒有激起她的斗志,反而讓她更加消沉。熬夜帶來的身體不適,最終迫使她開始調整狀態。

2024年4月,碎碎在豆瓣創建了“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小組,建組一周,組內就進來了數百人﹔建組首月,組員人數突破千人,而后持續增長。

小組分為“經驗分享”“吐槽交流”等板塊。有人分享如何快速入睡、減少電子產品干擾、補充營養等“節能技巧”﹔也有人吐槽容易犯困、洗澡困難,常陷於“清醒著疲憊”等狀態。

“不少人長期處於低精力狀態,卻缺乏對這一狀態的認知與應對。”組長碎碎表示,她建組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一起探討如何找回精力、學會管理能量。

如今,“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小組已吸引超過5.5萬人加入。碎碎覺得,這個小組最大的價值,是希望讓大家明白:低精力不是個別人的困境,而是不少人共同的狀態,“先意識到這一點,並願意嘗試改變,就已經很好了。”

年輕網友分享“恢復高精力”秘訣

翻閱帖子,不難發現,“低精力人群復健計劃”小組裡的許多組員都在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被低精力困擾,到逐漸意識,再到嘗試自我復健。

碎碎在發現自己的低能量問題后,開始嘗試改變。起初,她偶爾通過外出拍照獲得短暫滿足,但體力消耗反而讓她更少出門,這一嘗試未能奏效。

后來,她意識到低能量的根源是缺乏成就感。直到今年春招季,在投出數十份簡歷並最終獲得offer時,她才重新感受到被認可的振奮。這份認可不僅給了她信心,更推動她主動調整作息、調理身體。隨著睡眠規律恢復,她發現自己的狀態明顯改善,“時間好像被釋放了出來”。

如今,碎碎堅持早起、散步、閱讀,甚至重拾攝影。她說:“精力恢復后,生活終於回到了正向的節奏。”

另一位小組成員、大四學生李昂(化名),也經歷過類似的從低能量到自我重啟的過程。

保研結束后,李昂原本緊繃的狀態突然放鬆,幾次通宵打游戲,晝夜顛倒的作息讓生活逐漸滑入負循環,李昂感到狀態低迷,甚至平時很難有心力與同學進行正常社交。新學期伊始,他決定進行能量復健,要徹底戒掉游戲,規劃自己的畢業設計。

為了提升精力,他還刻意改善了自己的飲食結構。“我發現油膩食物和冷飲讓我更疲憊,所以決定戒油戒辣。”李昂說,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是他恢復狀態過程中的重要支撐。

能量修復,情緒管理也尤為重要。大二暑假期間,李昂剛好失戀,他選擇沉浸於小說情節中,用閱讀來度過那段“脆弱時間”。“書裡的情感故事就像我的代餐,‘吃飽了’就不會胡思亂想。”李昂說,閱讀不僅緩解了情緒,也在精神上給予他能量。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豆瓣小組的經驗分享板塊中,和李昂一樣,許多網友分享了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恢復高精力”秘訣。

在生活作息方面,有人建議盡量早睡,上床后將手輕輕放在心口,感受心跳起伏,以此幫助自己更快入睡﹔也有人分享了伴隨音樂進行“超慢跑”的體驗,還有人堅持每周至少三次外出晒太陽,踐行“公園20分鐘效應”,借助自然與適度運動喚醒身體活力﹔還有網友提到,定期打掃屋子也有助於恢復精力。

在身體療愈層面,有組員推薦頭部按摩和中醫養生調理,認為有助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也有人建議定期體檢,排查維生素缺乏等問題,並通過科學的食療和補充改善狀態。此外,控制糖分攝入、嘗試低碳水飲食,也被許多組員視為維持良好身體機能、提升精力的有效方式。

不少組員還倡導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尤其是避免過度刷短視頻,以提升專注力和精力狀態。

真正的“自救”不是逼自己重回巔峰

即便身處低能量“復健期”,李昂也從未苛責自己。“我的態度是允許一切在自己身上發生,默默鼓勵自己向更好的狀態生長。”他認為,真正的“自救”,不是逼自己重回巔峰,而是在低谷中學會寬容與耐心。

他記得,去年11月回老家參加了一場定向越野賽,那是他近年來少有的“滿電時刻”:白天奔跑在山野林道,賽后參觀大學、結識新朋友,傍晚看村裡排戲,深夜與老友暢聊至凌晨四點。整日行程滿滿、駕車近百公裡,他都毫無倦意。

如今,雖然狀態尚未“滿血”,但他已能察覺到自己的體力與情緒都在逐步回升。“每到春末夏初,我總想把生活過得更好。”李昂笑著說,后來他才意識到,那其實是身體和心態為即將到來的畢業挑戰進入“備戰模式”。

他坦言,現在偶爾仍會懶得運動、睡眠不穩,但已不再因此焦慮。“有些停頓,本就是為下一次發力蓄能。”他說,不妨相信:“低電量”有時也是種保護,但要記得重啟,這本身就是能量的積累過程。

去年5月,李昂曾在小組裡發帖分享自己的“滿電人生”經驗。他提到,可以使用備忘錄來整理日常事務,增加生活的條理感﹔堅持運動,改善體質和氣色﹔早睡以保証充足的精神﹔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減輕飲食負擔。

這篇帖子引發共鳴,已有超600人收藏,評論區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認同:“學習了,向uu(友鄰)看齊!”“有道理,我回老家早睡早起,整天都元氣滿滿。”

經歷了低能量復健期后,碎碎和李昂一樣,都並未一味追求高強度的自律,也沒有盲目迎合“自律即自由”的流行敘事。他們更願意接納自己的狀態,學著在“低電”時刻保持平常心,不過度苛責。

碎碎則在小組簡介中寫下:“只是續航能力低,有限的能量不想輕易被消耗……在這裡,找回狀態,為自己‘開源節能’。”對他們來說,走出低能狀態不是一場突擊戰,而是一段細水長流的修復旅程。

沒有人能永遠高能,也沒有誰注定低能。要學會在低谷蓄力,在高點生長。在Z世代關於“能量”的新表達中,“高能”與“低能”正逐漸被視為一種流動的狀態,而非對立標簽。

“就像現在我和你說話時聽起來很有精神,但其實剛回到家時已經累到想躺在沙發上。”在北京律所實習的小迪坦言,低能量和高能量不是固定的狀態,而是隨時切換的過程。她曾因一場重要考試失利陷入長時間低谷,直到接受心理咨詢后才意識到,疲憊的根源,是逼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

如今,她依然在高強度節奏中實習,面對大量重復性工作,但學會了換一個視角看問題,比如將案件看作“參與他人命運”的機會。在她看來,“真正的能量管理,不是永遠滿格,而是懂得何時放電、何時充電”。下班后,她不再勉強加班,而是選擇騎行、做飯、逛菜市場來“回血”,還設立了屬於自己的“復能模塊”——寫手賬、讀繪本、坐在公園長椅上發呆。

文/記者 王婧懿

·專家說法·

年輕人應建立內外平衡的心理生態

最近,豆瓣等平台上的“低精力人群復健小組”走紅,引發廣泛關注。這一現象背后,映射出當代年輕人對身心健康的高度敏感和主動調節的需求。

愈托邦心理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歐認為,這類小組的走紅,體現出年輕人心理意識的普遍覺醒,也說明他們不再依賴傳統的“自我克服”敘事,而是在尋找更溫和的復原路徑。

李歐指出,導致“低能量”狀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生理層面,長期熬夜、睡眠不足讓身體始終處於疲勞狀態﹔在心理層面,職場壓力與不當管理方式(如PUA)持續消耗年輕人精力﹔而在社會層面,短視頻等信息流加劇注意力分散,使大腦難以進入“心流”狀態,進而導致深度疲勞。

她建議,普通人可通過簡單生活練習來逐步恢復能量:如工作兩小時起身拉伸五分鐘、每天十分鐘正念呼吸、保持規律睡眠、將任務拆解成微小可執行目標並配合即時獎勵,從而打破“無精力—不行動—更無精力”的惡性循環。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孫海冰也表示,低精力本質上是對復雜環境的適應反應,一方面幫助個體回避高風險情境,但若源自壓抑或心理沖突,也可能掩蓋真實問題、延誤干預。他指出,構建良性的能量管理體系,需要從認知行為干預、環境優化與生理調節三方面同步進行,建立內外平衡的心理生態。

“最終目標,不是保持永遠高能,而是找到能自如切換狀態的能力。”李歐說。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