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揭開古人類生活的更多謎底

本報記者 周飛亞
2025年04月29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西南地區的舊石器越來越多,長江流域日益支撐起史前考古的新天地……祝賀!”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后,一位考古人在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嘆。

  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是四川第二個獲此殊榮的舊石器考古項目。2022年,位於川西高原的稻城皮洛遺址也曾入選。兩個項目的領隊,都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

  成為“十大”僅僅是開始。評選結果公布當天,鄭喆軒就匆匆趕回濛溪河遺址。皮洛、濛溪河、射洪桃花河等重要遺址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資陽、內江等地的田野考古調查也在同步開展,整理研究也不能停下,考古隊員們忙並快樂著。

  擱在幾年前,現在這種狀態,對於鄭喆軒還是“不敢想象的幸福”。

  四川處於高原與平原之間,華南與華北之間,溫帶與亞熱帶之間,是古人類遷徙和文化交流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然而,在2019年以前,四川比較明確的舊石器遺址僅有10余處,國內外學者們隻能被迫接受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沒有或者很晚才有少量古人類存在的“苦澀現實”,四川成為國際舊石器研究的“盆地”“窪地”。

  “如果能夠扎實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工作,可能會有填補空白的重要突破!”11年前,鄭喆軒碩士畢業,帶著“開疆拓土”的目標和期待來到四川。然而,沒有舊石器專業的人手,沒有工作基礎,缺乏可靠線索,工作的開展如“盲人摸象”,一度十分艱難。頭幾年,鄭喆軒隻能通過翻閱歷史資料、利用其他任務間隙“搭便車”做一點舊石器考古調查,收效甚微。他做得最多的是配合基建開展的搶救性考古,參與發掘的遺址年代“從新石器直到建國后,偏偏沒有舊石器”。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大致摸清了四川不同區域的地質地貌特點,為后面的工作積累了經驗。

  短短五六年間,局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9年以來,四川逐步啟動舊石器時代考古專項調查,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調查新發現舊石器遺址點300余處,多個地區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形成舊石器遺址群落,宛如漫天群星。遺址的文化面貌也顯示出獨特性、多樣性。這証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四川就是現在東西方及中國南北方文化交流、人群遷徙的重要區域。

  “漫天群星”中,有兩顆最為耀眼,那就是皮洛遺址、濛溪河遺址。

  皮洛遺址發現於2020年。遺址發現數量豐富、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東亞地區形態最典型、技術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晚期階段文化遺存,對研究早期人類東西方文化交流、阿舍利技術傳播路線等問題都提供了關鍵性証據。據最新研究,皮洛遺址的年代最早已超過了距今20萬年,這意味著,人類至遲在20萬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東部。

  濛溪河遺址發現於2021年,特殊的飽水埋藏環境,極為罕見地較完整保存了一個6萬—8萬年前的遠古社會,從多方面改寫了國際學術界對舊石器社會的認知。其中以豐富的植物遺存最為特殊。遺址發現的木器是世界罕見的早期加工利用有機質材料的實証,仿佛見証了一個“木器時代”。遺存包含豐富的樹木、果實和種子,核桃、花椒、接骨草等不少植物是在考古中最早的發現。遺址還發現了用火、切割、琢制、刻劃等多種行為的証據,穿孔的石頭和橡果、石塊骨片木頭上的系列刻劃痕,展現了遠古人類的精神世界。經過調查,考古隊已確認了86個濛溪河文化類型的遺址點,廣泛分布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淺丘地貌區,形成濛溪河遺址群。

  2022年發現的桃花河遺址也令人驚喜。遺址發現上萬件大中型石器,其豐富程度在南方地區的舊石器遺址中前所未見,還發現了石器加工廠、古人類活動面及其他罕見的復雜遺跡,應為早期人類的一個中心營地。測年表明,最早的遺跡距今約30萬年。

  五六年,300余個遺址,多個世界級的發現。6年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成立時,僅有鄭喆軒一人,如今已經有了11名成員。這個平均年齡30歲的年輕團隊,將在天府之國繼續探索,揭開古人類生活的更多謎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9日 20 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