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進“1+N”中試研發平台體系建設,加快催熟科技成果
35家平台“鏈”動六大產業

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中試生產車間。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研發的電力巡檢智能機械。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蜂鳥智造為企業中試制造的洗衣機。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研發的氣體絕緣開關設備/輸電管道。
近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第二批四川省中試研發平台24家名錄,加上第一批的11家,截至目前,四川省中試平台已達35家。科研人員往往將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過程稱為跨越“死亡谷”。越過“死亡谷”,意味著科技成果能以商品的身份上架銷售。中試,是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過程,如同將青澀的成果催熟,更是架起成果與市場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
2025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加快構建從創新成果發現、概念驗証、中試熟化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推進“1+N”中試研發平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轉化。
隨著四川中試平台的布局增多,這些中試平台主要分布在哪些領域?為何這樣布局?在模式上,四川有哪些創新?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A
領域分布
聚焦六大產業,延伸創新領域
4月21日,在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中試車間,機械轟鳴。生產線上,萬邦勝輝新能源材料的全固態電池組正在進行試驗。已完成中試研發的三元聚合電池、固態電解質膜等樣品整齊地排放在車間走廊裡。
2025年2月,萬邦鋰基合金負極材料已成功完成中試,並在眉山實現產業化落地。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2024年9月30日正式投運。目前已引進15個中試項目以及青海鹽湖實驗室、四川微世界檢驗檢測等實驗檢測機構。
4月18日,在創新中心園區裡,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的低水碳比CO2-CH4重整制合成氣關鍵技術中試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首台氫環能源箱式生物制氫裝備完成試產,並舉行了發布儀式。
“目前還有兩個中試項目正在接洽中。”負責中心運行的行政總監杜海軍說,圍繞新材料成果或技術中試“催熟”,已有眾多項目積極入駐。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是四川省第二批中試研發平台的代表之一。目前,全省中試平台共有35家,不僅覆蓋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四川傳統優勢產業,還延伸至綠色低碳、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成為四川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重要支撐。其背后,是對產業基礎的深度考量。
梳理35家中試平台服務產業或領域的目錄,不難發現,平台的布局緊密圍繞全省六大優勢產業展開。
首批中試平台重點覆蓋電子信息、智能硬件、無人機等領域,第二批平台將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至醫藥健康、先進材料等領域,服務產業范圍更廣、涉及領域更細分。同時,第二批中試平台還涉及大模型訓練優化、AI芯片測試、制氫等當下熱門的科技發展門類。
從區域分布來看,在首批11家中試平台中,有6家位於成都。第二批24家平台,有半數在成都。成都的中心聚合力再次增強。
究其緣由,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成都擁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中試平台提供了豐富的科研資源和人才支持。此外,成都的產業基礎,也為中試平台的落地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同樣,2024年公布的《四川省制造業重點中試平台名錄》,挖掘出的184項擁有優秀場景、典型案例的中試平台,有112家位於成都。
B
布局邏輯
產業需求導向,注重區域協同
為何要這樣布局?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范圍內各類中試平台有數百家,主要分布在企業、高校院所,還有獨立市場化運行的中試平台。其中,部分中試平台僅適用於企業內部技術發展或科研機構自主成果研發。
省級中試平台增量,加碼中試公共服務,在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相關負責人看來,目的是破解科技成果的轉化痛點。
學界和業界有個共識:經過中試環節,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可達80%以上﹔沒有經過中試環節,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在30%以下。中試環節是催熟成果的過程,面臨投入高、風險大、周期長等問題。
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鮮有的市場化運營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也是國內電子信息智能硬件領域首個獲得B輪融資的中試研發服務平台。從2018年成立至今,已經服務500多個科研團隊和創新型企業,助力300多項科研成果實現產品化。
公司合伙人柏輝基於實踐經驗評定,“中試淘汰率超50%。”他解釋,中試過程需要對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制造成本、產品性能、合格指標等都是“攔路虎”。加之市場瞬息萬變,產品開發出來后市場不買賬的情況時有發生。
通過布局省級中試平台,以及進行資金、資源支持,可以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縮短轉化周期。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來說,中試平台通過共享設備和專業服務,能解決中小企業“建不起、用不上”的難題。
除此外,中試平台布局,也是基於產業基礎適配考量。四川工業門類齊全,擁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產業基礎。中試平台作為產業鏈上下游的樞紐,能有效整合資源、制定技術標准,推動全鏈條協同發展。
在成都高新區,2022年開始實施的中試跨越計劃,有效推動了平台與本地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企業深度綁定,讓中試平台與本地產業鏈條“雙向奔赴”,形成“研發—中試—量產”閉環。截至2024年4月,成都高新區已成功孵化700多個科技項目。
中試平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放大器”。在空間分布上,省級中試平台注重區域協同與錯位發展。成都作為創新中心區,承擔統籌協調功能﹔其他市州則結合本地產業特色,布局細分領域平台。
例如,遂寧布局先進印制電路平台和電子電路專用設備平台,呼應其電路板產業優勢﹔宜賓的鋰電關鍵材料平台,服務動力電池產業﹔攀枝花的鈦鋼聯合制造平台,支撐釩鈦資源深加工﹔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台,可聯動重慶、成都,實現跨區域技術協作等。
C
模式創新
“1+N”體系將服務鏈往前移向后拓
“今年以來,通過四川省中試研發平台‘1+N’模式,超輕超薄碳/金屬復合集流體概念驗証項目已獲得省級中試費用支持。”四川省中試研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中試)總經理韓杰思介紹,該項目對第三代集流體小規模放大制備技術及鋰離子電池應用進行驗証,成功后可大幅提高儲能裝置的質量、體積的能量密度。據悉,該項目由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試研發平台推薦,申報單位為成都青雲碳納米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5月,四川中試揭牌運營,四川建設中試研發平台“1+N”模式邁出關鍵一步。其中,“1”是指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台,由四川中試公司實體運行,負責統籌協調全省中試平台資源、搭建合作機制、分擔中試費用及開展企業孵化等工作﹔“N”則是指若干個省級中試研發平台以及市州建設的行業領域中試研發平台,共同構成全省中試研發平台體系。目前,已有59家不同領域的中試平台被認定為“N平台”,負責推薦中試項目、承接中試研發任務及參與企業孵化等。
“N平台推薦項目、承接中試任務,1平台和項目團隊共同出資開展項目中試。”韓杰思介紹,“1+N”模式搭建了“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合作機制,通過“先投后股”等市場化方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助推科技成果提升轉化效率和成功率。
據悉,單個項目1平台省級中試費用出資不超過1000萬元。其中,高校院所發起的項目,1平台出資分擔比例不超過90%﹔企業為主發起的項目,1平台出資分擔比例不超過80%。目前,四川中試已支持合作高性能栓塞微球的微流控精准制造中試、功能性生物制化學品高效合成技術中試轉化等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各個中試平台也在主動創新。從去年開始,蜂鳥智造發起並成立了成果轉化創投基金,是國內首隻中試平台參與管理運營的基金,首期規模1億元。“目前,我們突破了單一中試功能,形成‘中試+孵化+投資’的科技成果轉化閉環的中試平台。”柏輝認為,通過創新運營模式,將服務鏈往前移、向后拓,可以有效提升項目及產業的觸達能力。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的“新”意,則是在組建機制上——通過公開比選、專家評審,由萬邦勝輝、眉山高新區和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合資,成立四川中試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由萬邦勝輝主要負責運行,其考核目標之一,是讓中試項目在眉山當地產業化落地。
目前,萬邦勝輝有8個項目在進行中試驗証,“后續項目落地,可以進一步促進地方新材料產業集群構建。”四川中試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君說。
D
未來展望
拓展服務范圍,培養引進人才
當前,中試這一環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採訪中,多數受訪對象表示,從2023年開始,明顯感覺到四川的中試平台變多了,但也面臨開放度不足、資源利用率不高、人才短缺、資金壓力等挑戰。
如何破解難題?4月22日,興隆湖畔的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實驗室內,高級工程師李星正採用聲光電等綜合手段,對存在運行缺陷的GIS/GIL(氣體絕緣開關設備/輸電管道)進行精准“診療”。該設備因局部氣泡缺陷影響電力輸出效率,經系統性檢測分析后完成故障定位,為后續設備運行維護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保障電能安全穩定輸出。
現在,這樣“解決技術難題”的場景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很常見。
作為四川較早開展中試服務的機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主要轉化高校科研成果,目前已建設4條中試研發線,有多個中試項目成功,並成立公司走向產業發展。
然而在發展中,斥巨資投入的中試線在項目轉化完成后,同類項目青黃不接,往往面臨產線閑置、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困境。
“破題的關鍵是讓設備‘動’起來。”研究院實驗平台部負責人李其介紹,通過將中試線能力多元開發,“接單”企業運行中遇到的技術需求。“我們的優勢是人才和科研服務,針對問題進行技術研發。”李其說,“同時,我們還拓展中試服務范圍,開展檢驗檢測。讓不同中試線設備發揮更多功能。”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提供了解題參考。而對中試平台共性的人才短缺難題,特別是技術經理人的缺口,相關部門也在逐步填補。
2025年初,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聯合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將通過培養、引進、建立評價機制等方式,到2027年力爭培養和引進技術轉移人才8000人以上,具有中高級技術經理人超過500名,培育引進技術轉移機構100家以上。
針對平台開放共享、設備與數據資源互通的問題,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表示,將加大省級中試平台評選,計劃每年新增20家省級中試平台。到2027年,省級中試平台達到80家。
四川中試表示,通過5年努力,開展300個以上概念驗証、中試熟化項目,推動孵化50家以上本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和集聚500名以上技術工程師,為四川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