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四川內江:方碑村的“一葷一素”

2025年04月18日09:4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凌家鎮方碑村有兩道“招牌菜”——一道豪豬,一道韭菜。一葷一素,搭配出營養均衡的“致富餐”。

千畝韭菜綠,致富好“錢”景

4月,春光正好。

村民在捆扎韭菜。黃俊欽攝

村民在捆扎韭菜。黃俊欽攝

方碑村10組的山腳下,多名村民正蹲在池塘邊清洗韭菜。他們熟練地將一把把韭菜浸入水中,仔細揉搓,去除泥沙。洗好的韭菜被整齊碼放在干淨的菜籃裡。“一籃裝滿有100多斤,按現在的市場價估算,能賣400多塊。”算著收入,村民繆潤華干勁十足。

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韭菜一壟挨著一壟,一片連著一片,微風拂過,泛起層層綠浪。扛桶挑肥、彎腰捆扎、施肥覆膜……村民廖智清在這片綠色的“海洋”裡,忙得熱火朝天。

廖智清今年64歲,種韭菜已經30多年。“我剛種那會兒,還要自己挑到城裡去賣。”廖智清回憶,“多虧政府好,2000年初就幫我們修通了進村的主路。從此以后,都是批發商開車進村來收。”

看到了韭菜的好前景,在海口打工多年的村民吳健康也回到村裡,開始種韭菜,“我種了四五畝,每年能掙六七萬元。”

吳健康的韭菜地裡,新種下的韭菜苗像是綠色的絨毯,生機盎然,“種韭菜好,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像我今天種下的這批新苗,七八月就能收割賣錢了。”

“在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韭菜。”方碑村村委會副主任陳潔雪介紹,目前,全村韭菜種植面積已達1100多畝,暢銷內江、自貢、瀘州等地,每天都能賣出近20噸,是全市為數不多的“市級蔬菜園區”之一。

成片的韭菜田。黃俊欽攝

成片的韭菜田。黃俊欽攝

近年來,方碑村大力發展規模化韭菜種植,從外地引進生長快、抗性強、口感好的“雪韭9號”和“雪韭10號”品種﹔同時,爭取扶持資金,修建日均處理能力達2萬斤的分揀中心和30畝規模的大棚種植基地,前者實現自動化分揀,后者用於培育本地品種,推動韭菜產業快速發展。

豪豬渾身寶,產業富農家

方碑村1組的千千種養殖家庭農場裡一片繁忙。原來,有豪豬即將下崽,農場主余千平正在豬圈裡精心布置“產房”。他小心翼翼地用鐵鏟鏟掉糞便,用掃帚清除灰塵,最后用竹竿輕敲地面,恭恭敬敬地請“孕婦”入住,眼神滿是關切。

“豪豬渾身是寶,可得多上心。”余千平介紹,豪豬主要銷往全國各地的游樂園、景區,為游客帶來新奇的觀光體驗,也可制作成標本,成為各級機關單位及學校開展科普教學的實用模具,“價格根據大小有所不同,大的豪豬能賣2800多元,小的也能賣1200多元。”

豪豬背上的刺更是身價不菲,既可被藥廠收購做成藥材,也能加工成精美的工藝品。“像這種豪豬刺魚漂,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深受廣大釣魚愛好者的喜愛。”打開一盒魚漂產品,余千平說,“豪豬身上的刺很多,而且能再生。我已經和河南的加工廠取得合作,定期將豪豬刺寄過去批發生產魚漂,一根能賣268元。”

近年來,余千平在豪豬養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與西南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合作研發出了白豪豬品種。他不但成為內江首家白豪豬養殖農場主,也躋身全國少有的白豪豬規模化養殖農場主之列。“白豪豬在全國都十分稀少,它的觀光價值更高,價格差不多是普通豪豬品種的近七倍。”余千平說。

白豪豬。黃俊欽攝

白豪豬。黃俊欽攝

盡管白豪豬還處於培育階段,存欄量僅有30多隻,但余千平對未來充滿信心,“今年預計能培育到60隻,明年就能正式推向市場。”

目前,余千平的養殖場裡,各類豪豬存欄量達700多頭,年銷量達3000多隻,產值突破700多萬元。

“我會繼續深挖豪豬的經濟價值,把方碑村的豪豬品牌打得更響。”忙完豬圈的活,余千平回到辦公室。這裡的一面牆上,挂滿了榮譽証書及活動留影。

隨后,豬圈裡傳來好消息,剛入住的“孕婦”順利生產,小豪豬不停地繞著母豬轉,小小的、黑黑的,像一隻活潑的小老鼠……

【採訪手記】

在方碑村,村委的一系列動作、家家戶戶的參與,成功激活了傳統農業潛能,讓韭菜從普通農作物變為村民增收的“金苗苗”,成為穩穩扎根鄉土的堅守。

豪豬產業則是敢想敢干的突破。農場主余千平積極與院校攜手,培育出珍稀的白豪豬,不僅提升了豪豬產業的附加值,更讓方碑村在特色養殖領域開辟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致富路徑。

方碑村的“一葷一素”,正是它走向富裕的“獨家密碼”,更是鄉村多元發展、蓬勃向上的生動注腳。(彭茜、黃俊欽)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