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90后”茶藝師康琴的現代茶道

2025年04月13日08:2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投身創新創業。他們或在凌晨調試咖啡機,或專注攻克技術難題,或用新視角激活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產業的破局者、未來賽道的開拓者,以青春熱忱為四川內江經濟發展注入無限可能。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養生茶飲相關企業的注冊數量同比增長了40%。紅餐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國現制養生茶飲門店數超過了6000家,比2023年底翻了一倍。值得一提的是,茶飲成功突破城市發展的固有局限,在大城市與小城市展現出平分秋色的市場規模,且小城市新茶飲經濟的增速正持續上揚,茶文化被加速解構。

在內江開茶室的康琴也意識到,茶飲不僅僅是簡單的飲品,亟待向更深層次進階發展。

茶室“康康的茶”。袁亮攝

一盞茶 一份專業執著

連續數日,內江陽光甚好,位於市中區六段錦街區的茶室“康康的茶”成了人們沐浴陽光的熱門地。

循著悠悠茶香步入茶室,店主康琴正在演示茶的沖泡流程。溫杯、投茶、注水、沖泡……片片茶葉於青瓷蓋碗中徐徐舒展,茶香裹挾著氤氳水霧彌漫開來。而后,康琴為客人一一奉上香茗,並將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娓娓道來。

“90后”的康琴,是國家高級茶藝師,從入行到創業,她的經歷恰似當代社會解構茶文化的一部前奏曲。

2010年填報高考志願時,康琴翻閱厚厚的報考指南,一眼相中“茶學”專業,並進入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求學,還考取了國家一級評茶技師証、國家高級茶藝師証。

“紙上得來終覺淺,對茶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親手制茶才是學習重點和難點。”康琴說,在正式制茶前,她就主動去為研究生師兄師姐們做幫手。

康琴現場制作茶飲。袁亮攝

制茶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難關是把手伸向溫度高達280℃以上的鐵鍋中。康琴介紹,鮮葉在殺青、揉捻后會急速縮水,戴了手套,水氣進入手套裡“捂著燙”,不戴手套又“貼皮燙”,她記不清被燙傷了多少次,隻記得手掌一貼到鐵鍋,巨大的水泡就會立刻冒出。

鮮葉有限,康琴經常到學校的茶園採摘,弓腰低頭,一採便是五六個小時,從不言棄。康琴表示,很慶幸有制茶的那段經歷,讓她體會到每一葉茶的來之不易。這讓她對茶多了一份敬畏,對制茶也多了一份審慎。

篤定創業 回家鄉傳播茶道

畢業后,康琴經歷了幾份工作,但創業開茶室一直是她的目標,這份決心在進入大學時便已篤定。

2016年底,康琴回到家鄉內江開了第一家小店,店鋪小到隻放得下一張茶台和幾個貨架,但康琴卻高興得不得了,干勁十足。“這是夢想啟程的地方,也是我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的開端。”康琴說道。

但與此同時,一系列現實難題接踵而至: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怎樣開拓全新消費群體?又該如何精准把握消費者喜好?康琴深入分析后決定,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泡茶、賣茶模式,要將茶文化與茶知識深度融入經營之中。

康琴正在洗茶。袁亮攝

“當時內江的茶室還多是棋牌室的附屬品,我們率先引入‘茶+藝術展覽’模式。”康琴介紹,在她的茶室裡,在牆面懸挂水墨作品,茶席搭配當代陶藝器皿,吸引大批年輕人打卡。之后,她又將飲茶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來解構,在內江推廣茶文化。

康琴對茶的熱愛和執著,感染到了客人。她對茶葉的品質要求很嚴格,為此時常跑到原產地尋茶,讓不少人為之欽佩。

“那是一次艱難的旅程。”康琴回憶道,2018年4月,她開啟了尋茶之旅,足跡涉及雲南昆明、景洪、勐臘各大茶山和茶廠,還去了著名普洱茶產區老班章村。老班章村偏遠,從景洪市開車前去需半天車程,一路都是盤山公路,一側是山壁,一側是懸崖,道路狹窄泥濘。當時,康琴懷裡還抱著6個月大的孩子,全程緊張腿抖,所幸,她在當地人帶領下有驚無險地到了目的地,參觀了茶園后,也對茶的認識更加具體化,還找到了可靠的原料供應商,不虛此行。

后來,康琴又憑借專業知識,在內江積極傳播茶文化。她在茶室開展公益茶文化及茶知識培訓,並走進當地高校授課。如今,她的學員隊伍超過了百人,其中既有中老年人,也有青少年。

憑借著專業和熱愛,康琴的茶室也從最初的狹小店鋪,逐步發展成為如今裝修精致、面積寬敞的“康康的茶”。

茶文化的時代鏡像:新時代快與慢的辯証

午后,“康康的茶”常出現一幅圖景: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坐於茶室內外,各自捧著不同茶盞品味不同茶香。他們彼此間交談不多,卻共享著某種默契的寧靜,這種“共飲”場景,成為了當代社會獨特的情感連接方式。

康琴的客戶群中,年輕消費者佔比越來越高。這種轉變的背后,是新一代消費者對茶文化的認知迭代。茶道所代表的“有溫度的慢”成為年輕人與生活達成和解的一種方式,因此,這代人能喝著啤酒吃燒烤,也能靜下心泡一壺茶。

“但年輕一代要的不是博物館式的復刻,而是能與當代生活共鳴的文化符號。”基於此認知,同為年輕人的康琴積極創新變革:在茶室空間設計上,將工業風吊燈吧台與明代風格桌椅巧妙混搭,營造出獨特的現代與傳統交融氛圍﹔茶品目錄中,既有承載歲月韻味的傳統清茶,也有貼合年輕人口味的現制奶茶、果茶﹔在飲茶形式方面,從傳統的古朴茶桌,到當下流行的圍爐煮茶,客人可根據自身喜好自由選擇……這些變化正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的生動轉譯。

茶飲產品。袁亮攝

談及傳承與未來時,康琴表示,茶藝師在傳承和推廣茶文化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現在消費者對茶品質和茶藝體驗要求提高,使得茶藝師的職業標准更加嚴格。與此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也為茶藝師提供了新的平台,例如可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互聯網,傳播茶文化和為遠程客戶提供沉浸式的茶藝體驗﹔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助力茶文化推廣。

茶文化裡“拿起”與“放下”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茶之所以能延續千年,是因其所蘊含的生活哲學跨越時空界限,滋養著各時代人們的心靈。

當“圍爐煮茶”成為小紅書年度生活方式,當各類茶飲成為Z世代(常指出生於1995年至2009年的一代人,因成長於互聯網時代,也稱為“網生代”“互聯網世代”等)的辦公桌標配,康琴有一種預感,她手中這杯茶,恰似這個時代傳統與創新交融的具象化表達,而她正站在茶文化復興的潮頭。(彭茜、袁亮、謝金成)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