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黨建引領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共同體”系列報道(一百二十四)
AI智慧課堂賦能新技能 成都高新教育幫扶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甘孜州德格縣教體局舉辦的“聚焦教學常規,關注常態課”教師大比武活動中,成都高新區(簡陽市)對口支援工作隊和成都高新區第八批支教工作隊主動謀劃、積極作為,在團隊協同努力下,首次嘗試將成都高新區AI智慧課堂分析系統引入德格縣用於指導當地教師的教研教學活動,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力求教育幫扶實現新的跨越。
該系統運作原理為通過將錄制的課堂音頻或視頻上傳至EDUKU聯課課堂進行AI智能分析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課堂師生語言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生成涵蓋師生高頻詞、師生互動數據、基於五何問題模型的師生提問數據、基於布魯姆認知理論的課堂認知數據以及課堂結構等多個板塊的詳細分析報告,為優化課堂教學指明方向。
課堂內在邏輯結構(高頻詞)分析示意圖
在課堂內在邏輯結構(高頻詞)分析中,系統通過分析教師和學生的課堂高頻詞匯,當兩個高頻詞匯出現在同一句話中時生成連線,以此直觀展現教師課堂重點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邏輯是否清晰。
四類模型分析教師問題示意圖
在教師引導數據方面,以“五何”“4MAT”“布魯姆”“問題化”四類模型對教師問題進行精准分析,助力教師提升提出高階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課堂互動分析示意圖
課堂互動分析借助S-T圖,清晰呈現教師和學生活動佔比,讓教學互動情況一目了然。
課堂結構分析示意圖
課堂結構分析將課堂分為講授型、混合型、練習型、對話型,為教師把握課堂結構提供參考。課堂認知分析則依據布魯姆認知理論,從學生和教師認知層面,反映課堂學生的思維層次。
通過本次教研活動的開展,教研組成員充分利用分析報告並結合個人觀課記錄,同步開展“客觀數據實証+主觀經驗”的現場評課或線上評課,形成全新的教研模式。授課教師也可根據平台的數據反饋與他人的線上評課記錄,在個人空間中實時記錄反思,不斷改進教學。同時,該系統可以學年為時間單位的連續數據記錄,還能形成教研報告集與個人成長路徑的數字看板,不僅有助於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成長,更能為學校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為下一步精准把控教育教學基礎、系統優化教育教學工作設置、有針對性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短板彌補提供科學指導,為全縣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賽課活動
在系統運用中,德格二完小鄭雲美老師成為了這一創新舉措的受益者。首次接受AI智慧課堂分析系統指導的她,通過分析報告不斷優化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最終在德格縣“課堂教學大比武”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異成績。
在德格縣教育水平逐漸提升的過程中,成都高新區(簡陽市)對口支援工作隊教育團隊不斷優化教育幫扶舉措,通過組織開展“千裡送教”活動,成功實現深化兩地“校校結對”幫扶成果﹔通過開展“雲端實時動態教研”,成功將高新區優質教學教研資源與德格縣教育實現共享,直接指導德格縣本地教師﹔通過開展“專題培訓講座”,促進兩地教師在互動探討中綜合素養提升。多渠道、新方式教育幫扶活動的開展,為德格縣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培育一批帶頭人,為德格縣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余艷艷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