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應用場景將拓展 國資央企加速擁抱“AI+”

2025年04月08日09:5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資央企加速擁抱“AI+”

始於2024年的央企“AI+”專項行動,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未來,從場景應用深化到關鍵技術突破,央企將更深入地擁抱這場“AI+”的浪潮。

——————————

“央企‘AI+’專項行動將繼續深化。”近日召開的中央企業“人工智能+”成果媒體通氣會上,傳來了這則消息。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接下來的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將更加突出應用領航、數據賦能和智算筑基。

連續兩年,國務院國資委組織召開“AI+”專題推進會,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推動央企在應用、算力、數據等人工智能產業重點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效。回頭看,這場始於2024年的央企“AI+”專項行動,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今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可以預見,未來,從場景應用深化到關鍵技術突破,央企將更深入地擁抱這場“AI+”的浪潮。

應用場景將加速拓展

在央企“AI+”專項行動接下來的3個重點發力方向中,“更加突出應用領航”被放在了第一位。不少AI領域專家分析認為,這剛好切中了央企發展人工智能的一大優勢:超大規模的應用場景。

在我國,央企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關鍵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張闖分析認為,央企所在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能加速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

具體來看,圍繞“應用領航”,國務院國資委這次給出的行動要求是:強化深度賦能,瞄准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高價值場景,強化行業協同、擴大開放合作,加大布局力度,更好服務千行百業。

實際上,自2024年專項行動啟動以來,AI技術已經在不少高價值場景中落地。目前,中央企業在工業制造、能源電力、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超500個場景布局應用人工智能,科研、生產、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顯。

以電網巡檢為例,截至2023年,全國35千伏及以上的輸電線路總長度達到242.5萬千米。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公司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就達到了131萬千米,且很多輸電線路位於高海拔的山區,電網巡檢始終是個“難啃的骨頭”。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則有效解決了上述難題。國家電網副總經理陳國平介紹,近年來,該公司投入了近4萬台無人機用於電網巡檢,並引入了無人機航線智能規劃、線路缺陷智能識別等技術,電網運行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他提到了一組數據:目前,國家電網已實現年智能巡檢輸電杆塔數量1000萬基,減少人工登塔次數40%,巡視效率提升2倍以上。

此外,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這一戰略任務,國家電網還在去年12月建成並發布了首個千億級多模態電力行業大模型——光明電力大模型,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下屬的信通科技公司深度參與了該模型在電網運維、電網運行等場景的應用建設。

信通科技工作人員陳劍鋒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光明電力大模型可應用於新能源場站智能運維、電力運行態勢分析、設備故障診斷評價等場景,是能源電力領域的人工智能“專家”。“同時,該模型不僅服務國家電網,更是一個服務全行業上下游企業、全產業鏈共建共享的行業級大模型,面向全行業開放共享。”他說。

各行各業的央企都動了起來。比如,中國中鐵集團在隧道盾構施工建造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在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的同時,還突破了一項項施工難題﹔中國中車集團則構建了工業人工智能賦能平台,重點打造“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等制造業核心流程場景,為工業制造“開挂”。

回顧這兩年,國務院國資委曾多次在點題“人工智能”時提到“高價值場景”。在今年2月召開的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啟動戰略性高價值場景建設專項工作。“人工智能技術的價值,最終需通過場景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認為,當前,全球AI競爭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生態體系博弈,“通過打造標杆場景,央企能夠主導行業標准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AI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強化數據賦能

經濟體量大、覆蓋領域廣等特點,造就了央企發展人工智能又一先天優勢:掌握著關系國計民生的大規模關鍵數據,尤其是掌握著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大量專業數據。

這一優勢從各大央企最近在AI大模型領域的行動就能看出來。以能源行業為例,過去一年來,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中化、國家能源集團、中國核電、中廣核、華能集團、南方電網等多家能源企業落地了AI大模型項目,其中以行業大模型居多。各企業積累的高質量專業數據,是這些行業大模型訓練的關鍵要素。

就拿隧道盾構建造來說,作為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的國家隊,中鐵隧道局深耕盾構隧道智能建造多年,掌握了大量工程建造數據,包括地形地質、工程案例等,這些數據也成為其在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領域創新的基礎。“崇太長江隧道”的建設就應用了中鐵隧道局研發推出的“盾構隧道智能建造V2.0”技術。

記者在“崇太長江隧道”施工現場看到,盾構機掘進的同時,管片(一種隧道建設物料)吊運機器人會自動進行物料抓取、運輸等操作,無人駕駛車輛則自主進行物料輸送。這種“前方掘進、中部拼裝、后方運輸”的智能化作業場景,其實就靠一套智能建造系統。“以智能掘進為例,當掘進過程中遇到參數異常變化,以往我們要將情況層層上報,開會分析,通常花費較長時間。但智能系統會自動對比歷史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給出參考決策。”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機器的反應時間已經可以達到毫秒級,“遠快於人”。

“數據是智能建造系統進行分析決策的重要基礎。”中國中鐵高級專家李建斌說。但他也特別強調,當前,盾構隧道建造領域的數據積累量還不足,算法模型仍需擴展,“即使是中國中鐵現有的全部項目數據,也還不夠”。在李建斌看來,不同央企之間,在數據共享方面還存在阻礙,需要建立機制推動打破壁壘。

圍繞AI發展面臨的數據難題,央企“AI+”專項行動有了新的部署。具體來看,要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分批構建重點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提升通用數據集質量和多樣性以服務大模型訓練,持續參與數據標注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數據共享開放。

在陳端看來,國資委的上述部署,直指我國AI產業發展面臨的數據孤島化、標注低質化、跨域共享難等瓶頸。她提到,通過央企主導建設行業數據集,有助於補齊數據短板,支撐大模型從“通用泛化”向“領域專精”升級,“同時,數據集作為公共產品,還可降低中小企業AI應用門檻。”

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3月25日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以高價值場景為牽引,在交通物流、金融服務、綠色低碳、工業制造、石油石化等重點行業已經匯聚了一批高質量數據集。今年3月1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台正式上線運行。記者在平台上看到,在已經登記公示的數據中,多項數據的登記主體就來自央企或旗下子公司。比如中遠海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記了船舶歷史挂港記錄等。

夯實算力底座 聚焦技術創新

在AI產業的發展中,算力是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推動AI技術落地應用的基礎底座。關於央企“AI+”專項行動的下一步,“智算筑基”也被著重提及。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長。根據國際咨詢機構IDC發布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算力市場規模達到190億美元,同比增長86.9%,預計2025年將達到259億美元,同比增長36.2%。“中國移動數萬卡智算集群的GPU平均利用率由以往的近30%猛增至近期的70%。”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副總經理程建軍說。

在我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多家通信領域央企已然成為智能算力供給的重要力量。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電信的智能算力部署規模達到了35EFLOPS(每秒進行百億億次浮點運算 ),中國移動為29.2EFLOPS,中國聯通則突破了10EFLOPS。

目前,已經有多家央企通過打造智算平台,面向社會開放公益性算力基礎服務。以中國電信為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息壤”一體化智算服務平台,有效整合了各方異構算力資源,為全社會提供標准化算力服務。中國電信2024財報提到,“息壤”已接入50家算力合作伙伴,自有和接入的智能算力合計達到62EFLOPS。

夯實算力基座的目的,就是為技術突破、應用落地提供支撐。如今,除了提供智算供給,不少央企也成為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創新的策源地。

2024年,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揭牌成立,主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家人工智能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展開相關研究和應用。在中國電信CTO、首席科學家李學龍的帶領下,TeleAI的科研團隊重點聚焦智傳網(AI Flow)方向研究,並基於此在大模型、智能體、智能光電(包括具身智能)、AI治理等領域取得不少突破。

良好的科研環境是科學創新的重要支撐。在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副院長陳銀看來,在發展人工智能、推動人工智能變革性創新上,中國電信等在內的央企在算力、數據、應用場景方面有更大的優勢。

關於央企未來在AI領域的創新,國務院國資委給出了方向:積極引導中央企業加大資金投入,持續壯大發展人工智能的長期資本、戰略資本、耐心資本﹔同時聚焦關鍵領域,加快掌握“根技術”,積極參與開放生態建設,推動產生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