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緊握,一場場關於文化、產業與未來的“好戲”正上演
微短劇裡的四川密碼

不久前,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微短劇”成為高頻熱詞。其中,四川方言微短劇《家裡家外》是嘉賓們多次提及的爆款“新星”。這部刷屏各大平台、觀看量突破15億次的現象級作品,不僅展現了四川方言的魅力,更折射出四川在微短劇產業生態構建中的創新探索。爆款背后,是四川在頂層設計、內容創新、產業協同上的系統性突破。
在短視頻席卷全球的當下,一部手機、幾分鐘的豎屏微短劇,正悄然改寫文化傳播的敘事方式。四川在這場新浪潮中找到獨特支點——當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緊緊相握,一場場關於文化、產業與未來的“好戲”正在上演。
政策支持
為創作鬆土,讓靈感發芽
如果把微短劇比作一株新苗,四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新苗鬆土施肥。
2025年省兩會,“網絡微短劇”首次被寫入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這一筆落下的不僅是政策導向,更是一個信號:那些在茶館裡擺龍門陣的煙火氣,三星堆青銅面具上的歷史紋路,甚至大熊貓抱著竹子的憨態,都可以被裝進幾分鐘的鏡頭裡,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密碼。
“一直很喜歡四川方言,也希望能夠在短劇內容中增加更多創新形式,方言短劇就是其中一種。”談及創作初心,《家裡家外》總制片人趙優秀表達了對四川文化的喜愛。他表示,主創團隊發現四川話在短視頻社交平台上非常具有話題性,並相信各地的觀眾都能從中感受到這種方言賦予短劇的表達張力,於是萌發了創作《家裡家外》的靈感。
為讓這樣的創意真正落地,四川拿出“真金白銀”。《四川省重大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辦法》的出台,送出每年3億元專項資金的“及時雨”,單部作品最高1260萬元的獎補,更為創作者們保駕護航。此外,“拍在四川”服務平台的上線,則如同給劇組配上萬能管家。從遞交材料到拿到拍攝許可,隻需 6天。辦理審批流程,在四川能感受到絲滑快捷。
“拍攝過程中,地方單位幫助我們高效出具拍攝函件、親臨現場詢問我們是否需要拍攝支持。”回憶起《家裡家外》拍攝歷程,趙優秀提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貼心”。
記者近日也從四川天府新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政府以“24小時在線、365天護航”的服務理念,推動短劇拍攝各項合作意向落地見效。就在本月,四川天府新區還將舉辦“48小時短劇極拍挑戰賽”,獲獎作品直接接入短視頻平台流量支持,持續為微短劇產業發展注入動能。
企業弄潮
厚植地域特色,促進產業集聚
“四川有許多美麗的原生態景觀,從年代感小鎮到成熟的現代影視棚,各種風格實景都可以滿足。”趙優秀認為,四川擁有得天獨厚的短劇拍攝優勢,既符合短劇受眾的喜好,也給予短劇劇組非常豐富的場景選擇。
近年來,四川形成以成都為核心,多個全國影視指定拍攝地、特色影視基地、影視棚為支撐的影視拍攝格局。成都影視城、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等15個產業園區,集聚影視企業超過2000家,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數據顯示,2024年影視產業園區規上企業營收突破1042億元。
記者走進成都影視城,這裡的“拍在成都”實景片場4月5日投入運營。片場裡,唐人街武館、曼哈頓公路餐廳、布魯克林汽修廠、達拉斯酒館等精致還原的拍攝場景令人目不暇接。成都影視城相關負責人介紹,“拍在成都”實景片場致力於為影視劇組、廣告制作及攝影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片場佔地1萬平方米,配備大小20余個主題場景及餐廳、自助室、咖啡店、休息室、無人超市等生活配套設施,集創意、設計、拍攝、制作於一體,涉及短劇、微電影等多類影視業務。
“下一步,我們將完善吃住行、服化道的建設,為建設‘西部影視時尚之都’提供重要支撐。”片場運營主管表示,作為成都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實景拍攝基地,該實景片場通過“影視+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帶動周邊產業配套發展,為四川影視和文旅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政企共舞
賦能千行百業,推進國際傳播
如果說單打獨斗是涓涓細流,政企協同則讓四川微短劇匯成奔涌的江河。可以看到的是,在政企協同努力下,“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劇,已隨著行業變革和商業模式更迭,逐漸成為賦能千行百業的新引擎。
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布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六批推薦劇目中,79部微短劇入選。全程在成都、眉山拍攝的《家裡家外》,讓劇中的成都雙流老工廠、眉山青龍老街等地火爆出圈,吸引游客爭相打卡﹔網絡短劇《三星堆裡有個村》以三星堆文化為背景,展現川人堅守文化根脈、守護歷史遺產的氣節。此外,不久前剛開播的文旅短劇《跟著唐詩去旅行》中,杜甫的“茅屋秋風”與現代成都的“熊貓火鍋”無縫銜接,讓傳統文化與當代表達完美聯姻……
站在千億元產值的門檻上,“四川造”微短劇的雄心不止於此。從“破土萌芽”到“蔚然成林”再“揚帆出海”,微短劇已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明互鑒的鮮活載體。
此前,“四川造”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通過文物擬人化敘事,讓家國情懷跨越時空。如今,《家裡家外》譯制版已登陸海外,在各大平台引發海外網友追捧。當好故事揚起產業的風帆,乘著政策的東風,四川正用微短劇這種輕盈的方式,讓世界看見漂洋過海的蜀地風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雲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