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基礎研究,攻關核心技術,搭建創新平台
三個故事看高質量科技供給(科技視點·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 |
近年來,甘肅省慶陽市依托“東數西算”工程,推動數字企業生態從無到有、由有到優,產業鏈從建鏈向延鏈、擴鏈發展。圖為工作人員在中國移動(甘肅·慶陽)數據中心機房內巡檢。 |
![]() |
位於寧夏中衛市的西部雲基地國家(中衛)數據中心中國聯通數據中心機房。 |
![]() |
數據來源:國家超算互聯網平台 |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科技創新,如何更好發揮策源功能?產業創新,怎樣推動產業競爭力更快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如何雙輪驅動新質生產力?本版今起推出“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系列報道,結合一線調研和專家解讀,共同探討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踐途徑。
——編 者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如何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如何既能多產出科技成果,又能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提升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記者近期採訪了相關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團隊。
強化基礎研究,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3月,青峰醫藥集團子公司江西科睿藥業(以下簡稱“青峰科睿”)研發的1類化學創新藥物——瑪舒拉沙韋片正式獲批上市。作為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核酸內切酶抑制劑,瑪舒拉沙韋的獲批,打破了國外對該靶點藥物的壟斷,是我國在抗病毒藥物領域的重大突破。
“讓抗病毒藥物耐藥性表現更好,需要在化合物分子結構優化上下功夫。為此,研發團隊從源頭做了相應的結構設計和篩選,並在臨床試驗中得到最終驗証。”青峰科睿研發負責人嚴守升難掩興奮,“7年多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藥審評審批門檻提高,研制同質化產品的開發模式受限。“我國醫藥創新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提高產業競爭力,必須走向前沿,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事。”從事新藥研發近20年,嚴守升感受強烈。
醫藥創新研發周期長、投入費用高,且成功率低,非常考驗創新主體的魄力和耐心。“我們內部有共識,隻要大家認為正確的事,挑戰再大也要持續探索。”嚴守升舉例,公司多年來將銷售額的10%以上投入新產品研發,雖然經歷了不少創新項目的失敗,但從沒有動搖過加大研發投入的決心。
如何激發研發人員持續創新?“我們的考核以價值貢獻為導向,隻要能輸出階段性成果,就會得到認可。”嚴守升說,公司既有長期的股權激勵,也有中短期的項目獎勵,“新藥研發是一場馬拉鬆,針對研發的不同階段,隻要達成既定目標均有相應獎勵。”
借助“外腦”創新,青峰醫藥與多所高校院所、科技公司建立研發合作關系,並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面向全球、全鏈條的創新研發體系。
目前,青峰醫藥已進入成果收獲期,在研品種60余個,多個創新藥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底座’筑得牢,才能不斷有突破,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嚴守升說。
企業是創新主體,近年來,我國通過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出台稅收優惠政策、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成立聯合基金等方式,提升企業基礎研究能力,取得了積極成效。
專家表示,推動更多基礎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有必要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角色,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等方式,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商業化”的創新鏈條。
比如,一些高校院所在生物醫藥領域積澱深厚,但不少前沿技術隻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缺乏有效轉化渠道。嚴守升建議,進一步破除人才流動體制機制障礙,促進人才在高校院所、企業之間合理流動,讓研發與需求的聯系更加緊密。
瞄准國家需求,打通產學研創新鏈條
前不久,安徽亞格盛電子新材料有限公司乙硅烷生產線投產。乙硅烷是新一代硅基材料,這一材料的生產工藝一度隻掌握在國外少數企業手中。
乙硅烷生產有多難?“乙硅烷屬於高純/超高純化學品,純度比普通化學品高出幾個數量級,雜質含量僅佔約百萬分之一。”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李群生說。
制備高純/超高純化學品,分離與提純是關鍵環節。瞄准產業痛點,李群生帶領團隊矢志攻堅,歷經30多年努力,破解了一系列“卡脖子”難題:發明了核心高效分離提純元件、高效抗雜質滲入技術以及多維度多相精餾強化及多階梯節能新技術。同時,解決了高粘度物系制造低效低純、堵塞停產等世界性工程難題,形成了高純/超高純化學品精餾關鍵技術,實現了高純/超高純化學品的穩定生產。
基於創新突破,李群生團隊研制出純度達99.99999999%(10N級)高純硅、雜質含量僅為ppt(萬億分之一)級的電子級硝酸、氫氟酸等4類100余種高純/超高純電子化學品。
以乙硅烷為例,李群生介紹,進口乙硅烷價格高昂,但基於自主技術生產的相關產品,不僅質量好、能耗表現優,價格也隻有進口產品的一半左右。
李群生說:“有了優質、豐富的高純原材料供應,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醫療健康等高精尖產業更有底氣,相關企業也更有競爭力。”
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工程放大,會遇到各種挑戰。每年有四五個月,李群生團隊都會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並肩攻關,從獲得一手資料入手,根據理論研究、實驗室分析完善解決方案,再回到生產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
由於研究課題來自產業實踐,李群生團隊的成果緊密貼合產業需求。“目前,國內有20多家企業應用了團隊研發的高純�超高純化學品精餾關鍵技術。”李群生一臉自豪。
堅持到一線去,貫穿於李群生對學生的培養環節。“企業車間就是科研、教學現場,要從產業實踐中發現問題,避免閉門造車。”李群生說,自己所教授的本科生必修課“化工設計基礎”“化工設計實踐”中,有許多來自產業一線的新案例。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得益於在產業一線的錘煉,李群生團隊培養的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很快就成長為崗位骨干。
專家表示,有必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打通產學研創新鏈條,以高質量創新成果,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
搭建創新平台,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1月,深圳時空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空壺”)發布了業內首個大型人工智能同聲傳譯系統——巴別系統,進一步提升了人工智能翻譯的行業水平。巴別系統的研發,離不開國家互聯網超算平台的支撐。
近年來,時空壺業務快速發展,其本地人工智能算力逐漸跟不上大模型訓練的需求。關鍵時刻,國家互聯網超算平台提供了個性化容器雲方案、隨時響應資源彈性需求等服務,及時滿足了該企業突然增長的大規模訓推需要。
時空壺首席技術官石偉說:“國家互聯網超算平台的深算智能加速卡資源穩定、可靠且豐富,服務也很完備、靈活,在研發上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
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全社會對算力資源的需求愈加強烈。然而,算力資源存在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接口不統一等問題,使得算力資源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024年4月,由科技部指導發起建設的國家超算互聯網平台正式上線。通過鏈接我國算力產業上下游及供需雙方資源,統籌調度超算、智算等全國算力資源,該平台成為集算力、應用、數據、生態、社區等於一體的開放共享平台。
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介紹,讓算力資源更好服務產業創新,國家超算互聯網平台實現了一系列技術和模式突破。截至今年2月,超算互聯網已連接14個省市20多家超算和智算中心,並上架超過240款國內外開源大模型以及超過6500款算力服務商品,活躍用戶日均作業量超過50萬。
今年以來,國產大模型成為產業焦點。圍繞國產開源大模型,超算互聯網依托國產深算智能加速卡,第一時間上線模型並構建集在線推理、模型開發、私有化部署等功能於一體的MaaS(模型即服務)服務。
“促進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協同創新,還需要完善生態。”曹振南說,今年2月,國家超算互聯網平台啟動了“AI生態伙伴加速計劃”,通過技術賦能、資源扶持和市場協同,加速AI生態全面發展。目前,吸引了包括中國地震局地球所、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北京合思匯智等各行業超百家企業與機構加入。
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國家超算互聯網平台正在推進“超智融合”技術研究。“未來,超智融合的算力資源將在重點科技領域,如蛋白質預測、新材料設計、大規模分子模擬等深度應用,讓新發現、新技術加速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曹振南說。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新平台是重要橋梁。專家表示,隨著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等布局不斷完善,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將更加順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