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千億氣田︱沖刺500億!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的“春日奮進曲”
——四川盆地天然氣上產的“西油實踐”

在巴蜀大地的沃土上,四川與重慶正以“雙城之力”擘畫能源新圖景。作為西部首個GDP突破6萬億元的省份,四川以“拼”的精神、“闖”的勁頭,錨定能源強省目標,與重慶攜手打造千億方級天然氣基地,為國家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注入澎湃動能。
這裡,是清潔能源的“聚寶盆”。四川盆地天然氣總資源量達40萬億立方米,約佔全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常規氣、頁岩氣、致密氣資源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頁岩氣資源量達21.74萬億立方米(4500米以淺),是我國頁岩氣開發的主陣地。為此,四川盆地以“資源量第一、產量第一、技術難度第一”的“三冠”地位,成為我國天然氣工業的“搖籃”。2024年,四川盆地天然氣年產量突破7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產量的28%以上。隨著川渝天然氣基地的崛起,將依托四川盆地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推動“氣大慶”戰略從藍圖邁向現實,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鍛造能源脊梁。
這裡,是創新與協同的試驗田。川渝兩地打破地域壁壘,以技術共研、管網互通、市場聯動深化融合,讓“氣貫山河”的壯舉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的標杆。四川更以“因地制宜”的智慧,統籌傳統能源升級與新能源開發,為全國能源體系改革提供“四川方案”。
未來,川渝千億方天然氣基地不僅是能源供應的“壓艙石”,更是“雙碳”目標的踐行者。讓我們共同見証,這片熱土如何以氣為脈、以綠為底,書寫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3月,四川盆地的油菜花田與鑽井平台交織成一派和諧的春日勝景。大好春光中,一場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的攻堅激戰正酣。
今年,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錨定“高質量上產500億立方米”目標,以“開局即決戰”的姿態,在勘探開發、產能建設、科技創新等領域全面發力。400余口新井投產、超50億立方米增量任務、十大“壓艙石工程”沖刺……這場戰役不僅關乎中國第二大天然氣田的能級躍升,更承載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千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基地建設的國家使命。
俯瞰生產一線。黃文俊攝
解鎖資源潛力
在“滿盆皆氣”中構筑戰略根基
四川盆地作為全球最復雜的地質構造區域之一,16套含油氣層系如同千層餅般交錯疊覆,讓這裡既有埋深超8000米的超深層碳酸鹽岩氣藏,也有“薄如蛋殼”的頁岩氣儲層。
面對“滿盆皆氣”但整體探明率不足4%的資源家底,西南油氣田用技術攻堅與戰略布局,在常規氣、頁岩氣、致密氣三大領域實現了同步突圍。
在安岳氣田高石梯構造帶,地質人員創新構建“丘灘+濱岸岩溶”儲層發育模式。3月15日,高石009-H35井以日測試產量超百萬方的成績,為燈二段氣藏再添開發利器。該區塊已完試的5口開發井集體高產,其中4口井產量突破百萬方大關。
相隔僅3天,高石137-H3井在燈四段氣藏同樣斬獲百萬方工業氣流,再度印証了殘丘區多層系立體開發的可行性。
事實上,磨溪區塊的突破更具示范意義。一直以來,西南油氣田公司立足磨溪構造縱向立體成藏的地質特點,狠抓多層系立體滾動勘探開發綜合效益,以測井精細解釋評價為抓手,統籌推進老井地質潛力復查工作,研究成果表明磨溪122井棲霞組、茅口組儲層發育、含氣性較好。
為加快老區新層認識突破和產量貢獻,在磨溪122井燈影組開採枯竭后,西南油氣田公司及時開展老井上試,這種“老井新看”的復查策略,讓沉睡十余年的探井重新煥發了生機。
3月17日,磨溪122井棲霞-茅口組儲層射孔后,未改造情況下經放噴排液、測試、穩定油壓31.06兆帕,獲工業氣流,進一步拓展了安岳氣田產能接替新領域。
此外,在頁岩氣領域,“三控”富集高產理論正重塑開發邏輯。據了解,《四川盆地深層頁岩氣富集高產理論及瀘州特大型頁岩氣田發現》針對四川盆地深層頁岩氣富集高產規律復雜、優質儲層厚度薄、非均質性強、選區評價標准尚待建立等難題,開展了深層頁岩氣富集規律,甜點綜合評價技術和深層頁岩氣有利區評價標准研究。
創新提出了龍馬溪組深層頁岩氣“沉積成岩控儲、保存條件控藏、Ⅰ類儲層連續厚度控產”的“三控”富集高產理論,讓瀘州區塊深層頁岩氣開發成功率大幅提升。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西南油氣田公司連續5年頁岩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
一線人員工作場景。程紅攝
激活創新動能
以“數智革命”重構天然氣開發范式
近年來,在四川盆地超深層、復雜構造的勘探開發中,傳統技術已難以滿足高效開發需求。西南油氣田公司以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將“地下迷宮”轉化為“透明氣藏”,通過3D地質建模技術,科研人員可沉浸式分析地下岩層結構,精准定位氣藏“甜點區”。
在安岳氣田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如同一隻沉睡的“氣龍”,其850億立方米的累計產氣紀錄背后,是西南油氣田歷時10年打磨的“壓艙石工程”。作為國內最大的整裝碳酸鹽岩氣藏,這裡的開發團隊創新構建“精細治水+增壓開採+綜合利用”三位一體模式:通過編制《西南油氣田安岳氣田龍王廟組氣藏產能建設項目壓艙石工程開發規劃方案》,實施“整體部署、分批增壓、優化配產、延長穩產”策略,讓氣藏全生命周期開發有案可查、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為氣藏持續高產穩產夯實了基礎。
面對特高含硫氣田開發的世界級難題,西南油氣田公司自主研發耐蝕合金雙金屬復合材料,首次在鐵山坡氣田大規模應用,破解了高含硫氣田管道腐蝕難題。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氣田的採收率,更推動我國高含硫氣田開發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西南油氣田公司積極響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建設數智中國石油”的目標,作為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首批試點單位,通過“數據驅動”全業務鏈協同,打通了專業壁壘,構建一體化工作方式和配套的平台環境,並實現了在隱蔽岩性油氣藏、優快鑽井技術、頁岩氣井“一趟鑽”技術等多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
其中,西南油氣田大深102井成功鑽至5900米完鑽,鑽井周期為299天,比計劃進度提前101天,與相同構造上的大探1井相比鑽井周期縮短610天,顯著降低了鑽井成本,刷新了川西南震旦系5500米以深井的鑽井周期紀錄,這標志著西南油氣田深層鑽井技術取得了裡程碑式的跨越。
據了解,在大深102井鑽井過程中,西南油氣田科研人員吸取大探1井的經驗,持續深化地質認識,量身打造鑽井方案,並組合應用先進技術規避了地層風險。與大探1井相比,大深102井鑽井周期縮短610天,故障復雜時效降低28.36%。
“比計劃進度提前101天完鑽,意味著大深102井可為公司多生產4000余萬立方米天然氣。”西南油氣田生產運行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前,西南油氣田公司正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強化智能氣田、智能儲氣庫、智能工廠等示范成果的推廣應用,持續推進“中心站+無人值守站”管理模式,開展老區轉型試點,推動業務流程優化和管控模式轉變,致力於通過數智賦能培育新質生產力,進一步促進自身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線人員工作場景。敬宇翔攝
綠色低碳轉型
新能源與天然氣“雙輪驅動”
沖刺500億立方米的征程,既是資源的突圍,更是發展質量的全面升級。“沖刺500億不僅僅是量的躍升,更要靠綠色低碳的新質生產力驅動。”西南油氣田公司負責人強調。在這場質量革命中,“增儲上產”與“節能降碳”的共生共榮成為突圍關鍵。
據了解,在沖刺500億立方米的同時,西南油氣田公司正構建起“氣+電+熱”綜合能源體系。截至目前,西南油氣田已在磨溪、安岳、劍閣淨化廠、西區末站、納溪站5座廠(場)站新建余壓發電裝置7套,總裝機規模0.53萬千瓦,年發電量3286萬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放2.6萬噸。安岳、劍閣淨化廠已累計發電62.3萬千瓦時。
同時,西南油氣田在2023年獲取的33萬千瓦風光電指標,已在攀枝花、重慶等地落地,並與天然氣業務形成“多能互補”格局。
如今,西南油氣田公司全面建成榕山輸氣站天然氣余壓發電試點項目,成為中國石油首個雙轉子余壓發電項目,著力打造西南地區余壓發電特色“名片”﹔
攀枝花釩鈦工業園區、內江倒班基地兩個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順利投產,年發電量12萬千瓦時,實現公司光伏發電的突破﹔
國內首個天然氣CCS/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墊江運銷部與引進分廠低碳示范區建設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進。
針對開發中的環保難題,西南油氣田公司創新開發模式,採用負壓脫烴工藝的天府氣田致密氣開年首座百萬方級規模淺冷脫水脫烴集氣站——金淺509集氣站一次性成功投運,標志著天府氣田致密氣鹽亭區塊金華51井區沙一段氣藏正式邁入集中淺冷脫水脫烴生產階段,為井區產能高效、穩定發揮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時,更實現了極強的環保效應。
西南油氣田的鑽機群與油菜花田交織成景,背后是三代石油人“從震旦到震旦”的勘探接力,是從“地質禁區”勘探突破到“超級工程”的提速落地,是從“數字油田”智能管控到“綠色氣田”的低碳轉型。從邁上300億到上產500億,變的是數字,不變的是西南油氣田“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初心,這或許就是四川盆地獻給國家能源安全的最好答案。(房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