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同台 為川劇幫腔藝術“幫腔”

在四川話裡,“幫腔”有附和、支持之意,也可指為人“撐腰”。
在川劇表演中,幫腔是高腔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演員后台幫唱,襯托主演唱腔,渲染舞台氣氛,抒發人物情緒,給予客觀評價。長期以來,幫腔演員隱於幕后,這也導致這種藝術形式易被人忽略。讓幫腔藝術發揚光大,急需加強宣傳與推廣。
近日,由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音樂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四川省川劇高腔幫腔學術研究會在成都召開,川渝兩地川劇名角名家、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提高幫腔的知名度、影響力探路,為川劇幫腔藝術“幫腔”。
川劇第一代女幫腔,重慶市川劇院川劇演員戴彩萍回憶幫腔歷程。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音聲為媒 演繹“畫外音” “內心戲”
身板硬朗,精神矍鑠,一開嗓,高腔嘹亮,驚艷全場。本次研討會上,87歲高齡的川劇表演藝術家戴彩萍亮相即成焦點。戴彩萍是新中國成立后川劇第一代女幫腔演員,她14歲開始學習川劇,曾就讀於重慶市川劇女聲專業幫腔訓練班,后進入重慶市川劇院擔任領腔。
年輕的時候,戴彩萍吹拉彈唱樣樣皆通,是劇團表現突出的“全褂子”,在長達40多年的幫腔生涯中,她幫過的戲不下百部。提及幫腔,她的話匣子打開就停不下來。
“過去,幫腔由鼓師領腔,鑼鼓場面一唱眾和。1952年,川劇改革,業內專家設置專職幫腔人員,並建議增加女聲幫腔。”回憶當年,戴老難掩激動,“這是川劇發展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自此,我們這些女幫腔演員開始推動川劇藝術走向全國。”
在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藝術室主任、國家一級演員馬麗看來,幫腔是川劇一絕,“它可以起腔定調、唱景抒情,還可以表現人物喜怒、推動劇情發展。可為‘畫外音’,也可為‘內心戲’。”
“比如,川劇選段《杜十娘投江》裡,鹽商孫富與負心人李甲互相爭吵扭打,此刻幫腔便唱‘你兩個都是壞東西’,這是從旁觀者角度對二人進行評論。”
“再比如,新編現代愛情川劇《愛情天梯》裡,女主角因比男主角年長,有‘想愛不敢愛’的顧慮,此時就以‘姐姐大你十歲’的幫腔從旁表達她愛在心、口難開的矛盾內心。”
老中青同台,唱演交融,是此次研討會的一大特色。與會者情到深處,即興演唱,富有穿透力的音色“高可入雲霄,低可進心房”,直觀展現了幫腔藝術的豐富內涵和極強感染力。
“川劇幫腔是高腔的核心表現形式,兩者密不可分。”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音樂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二度梅花獎獲獎者劉芸介紹,“高腔曲牌的起承轉合需通過幫腔實現,而幫腔的藝術效果則要依托高腔綻放。”
劉芸現場演繹《荊釵記·刁窗》中女主角錢玉蓮刁窗而出的片段,形神兼備,聲情並茂令現場觀眾動容。“你看,這段戲中,女幫腔音色悲涼輕柔,由此凸顯出女主角內心的悲憤交加與淒涼絕望。”她說,“川劇中幫腔的加入,讓觀眾聽覺與視覺珠聯璧合,感官體驗被進一步放大,其獨特藝術魅力由此體現。”
劉芸現場演繹《荊釵記·刁窗》選段,原成都市川劇院女領腔李建英幫腔。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理論為引,推動幫腔守正創新
川劇弦歌不輟,需回望來時路,更需開啟新征程。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幫腔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在守正中一直力求創新,部分新編戲與現代音樂元素正在嘗試緊密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初,由我國著名音樂家沙梅先生任劇本創編和作曲、夏陽任導演的川劇《紅梅贈君家》,開創了川劇音樂改革之先河,作品在高腔中加入交響樂伴奏,在幫腔中採用合唱形式,使其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元,令人贊嘆不已、拍手叫絕。
老中青三代專職女幫腔演員。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近年來,不少業內專家學者也通過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結合實際,對川劇幫腔進行深度剖析,打開看待這一藝術的全新視角。
成都市川劇院女領腔李建英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幫腔表演,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談及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幫腔演員時,她引用了川劇名角張德成先生的話,“一名戲曲演員要演好一個戲,必須做到‘四要’,即曉其事、知其人、明其理、通其情。這個道理同樣可用於幫腔表演。”李建英說,一個好的幫腔演員,表演時要有韻道、用勁道、有味道,才能刻畫表現好人物,推動劇情。
“幫腔可以聲腔造景,取代語言敘事,實現‘無聲勝有聲’。”研討會上,四川音樂學院中華傳統音樂研究院副教授杜夢甦從聲部、結構與空間三個緯度入手,解析川劇幫腔的敘事張力。“幫腔不幫人,幫的是戲的魂。”她進一步闡釋這句話的含義,這個“魂”是中國戲曲的程式與自由、個體與集體、傳統與現代之間永不停息的張力博弈。
提及創新,杜夢甦介紹,如今,川劇幫腔也在技術賦能下呈現更豐富的表現力,通過技術創新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從傳承、傳播、創作和體驗等多個維度實現突破。比如,構建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場景,通過聲場3D建模,幫腔在雲錦織就的聲波經緯中繪制山河圖卷,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吟嘯九霄。
據了解,此次研討會將川劇幫腔作為單獨課題進行研究,這在業內尚屬首次。
“會上,大家見証了川劇高腔幫腔的獨特之美,也表示願意助力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播。”劉芸表示,加強對幫腔的課題研究很有意義,但也任重道遠,“我們要以科學系統理論研究引領川劇發展,在傳統程式間融入現代音樂語匯,讓川劇高腔幫腔藝術傳古韻、展新生,推動成就川劇藝術永恆的審美高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