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微短劇”既需要快以搶佔先機,更需要慢以沉澱價值

人民網記者 朱虹
2025年03月29日15:0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微短劇用戶規模迅速增長,應用使用時長追平即時通訊。”時下,刷短劇已成為不少網民打開手機的重要目標。在《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中提到,截至去年底,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

在政策引導、行業協作與創新驅動的合力下,微短劇從“流量風口”邁向“價值高地”,成為連接千行百業、傳遞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3月28日,“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聚焦微短劇的產業升級、跨界融合與生態共建,匯聚政府、平台、制作方、學界代表共商行業未來。

跨界融合拓展應用新場景

近年來,微短劇跨界融合趨勢愈發明顯,從內容消費賽道逐漸延伸為賦能實體經濟、文化傳播的內容載體。

“精品化是微短劇發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顧‘真善美’的選題、豎屏美學呈現及專業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劇+’的多元生態,推動產業升級。”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分享了平台的相關實踐和思考。他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劇《家裡家外》為例,指出微短劇正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贏。

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影視負責人曾映雪談到,微短劇已成為公司精品多元戰略的重要支點。通過IP改編和技術賦能,他們正著力打通產業鏈各環節,推動微短劇從現象級風口向可持續賽道轉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程檣從人才培養角度提出建議,呼吁高校建立“大傳播”思維,打破傳統教學壁壘,培養學生掌握豎屏美學、快節奏敘事等新型技能。

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看來,短劇用戶與長劇用戶並非割裂群體,短劇創作應當立足生活場景,通過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精准的社會觀察,以小切口呈現時代主題,實現熱度與價值的有機銜接。

產業協同激發內容新生態

從劇本創作、拍攝制作,到平台分發、IP衍生開發,再到跨文旅、游戲等領域的融合聯動,微短劇正加速邁向全鏈共生的成熟生態,各環節如齒輪般環環相扣,共同驅動行業運轉。

“過去一年,微短劇市場的高速增長為影視行業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已成為就業藍海和內容創新的試驗田。”作為短劇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鄭安迪認為,“短劇IP開發需四兩撥千斤,用輕量化敘事激活沉睡的文學資源。”

紅果短劇制片負責人沈志遠分享了平台在IP改編與創作扶持方面的實踐經驗。在他看來,平台的核心價值在於了解創作者和內容特質,將風格契合的IP與創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務者”而非“干預者”。“觀眾才是好故事的終極裁判,平台需保持內容審美的包容性。”

人才培養孕育行業新未來

如今,越來越多傳統影視人和青年從業者正積極投身這一新興領域。論壇上,嘉賓們也圍繞微短劇的創作與表演展開深度對話。

演員朱時茂笑稱自己是“銀發短劇之星”。他坦言,最初對短劇持觀望態度,但最終被行業裡年輕團隊的創意打動。他強調,短劇表演必須直截了當,表演節奏要與當代快節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觀眾就劃走了”——這種即時反饋機制正是微短劇區別於傳統影視的重要特征。

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劉天池則從專業角度指出,演員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鮮活角色,需要更精准的情緒表達。她在現場提出“雙槳理論”:演員需同時把握角色物質生存訴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時長裡塑造立體人物。她還特別建議,年輕演員可以通過微短劇的高濃度表演錘煉基本功,為職業生涯打下基礎。制片人馬小虎則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徑,那就貼近現實題材、深化精神內核、升級制作標准,與當前行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不謀而合。

從跨界融合的生態構建,到全鏈協同的產業升級﹔從藝術教育的創新探索,到商業變現的多元路徑﹔從傳統影視人的躬身入局,到新生代創作者的破圈突圍。這些變化,在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暉教授看來,微短劇的未來,既需要快以搶佔先機,更需要慢以沉澱價值。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