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獻給家鄉樂山的歌 原創歌曲《樂山悅佛》發布

2025年03月28日15:4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日,一首飽含深情與文化底蘊的歌曲《樂山悅佛》在短視頻平台上線后迅速引發關注,收獲廣大聽眾好評。這首由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徐小波精心打造的作品,以獨特的音樂語言和多維的藝術表達,生動展現了樂山的地理風貌、歷史傳承與精神內核,成為樂山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張亮麗的“音樂名片”。

《樂山悅佛》的創作靈感源於音樂人對家鄉的深厚熱愛與對故土文化的深切情懷。創作者通過音樂構建起三重文化維度:在山水聖境的空間書寫上,以“足踏三江水,肩比峨眉山”的磅礡意象開篇,將樂山大佛與自然地理完美融合,展現蜀地山水靈性﹔通過電子音色與古琴泛音的碰撞等手法,實現工匠精神的現代轉譯,把唐代匠魂以當代藝術語匯呈現﹔在副歌部分營造儒釋交融的審美哲思,借川音尾韻達成地域性超越。“我們還運用數字錄音技術復原了唐代石窟的聲學特性,現代配器解構了傳統經韻的儀式感,把地域符號轉化為普世審美體驗。”樂山本土音樂制作人、曲作者徐小波表示,這既是樂山之子對文化母體的音樂朝聖,更是當代創作者對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詮釋。

歌曲在元素運用上極為考究,凝練呈現了樂山的自然地理標志如三江交匯、峨眉山等,人文歷史符號如樂山大佛、海通法師等,以及文化哲學基因,實現儒釋交融與禪意審美表達。“其核心意義在於喚醒文化遺產、升華地域精神、指引心靈棲居,讓聽眾在音樂中感受樂山文化遺產背后的人性光輝,體會守護與奉獻、和諧共生、大愛無界的精神,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提供心靈棲息之所。”徐小波說。

在音樂與文本的互文表達上,古琴、簫等傳統樂器與電子音效、吉他等現代元素結合,演唱者的川音吟唱讓文化記憶具象化,生動演繹歌詞中的時空觀。

談及創作過程,徐小波表示,對樂山地域文化的長期浸潤是創作底色,從文化符號篩選到情感轉化耗時良久。歌詞由甬力、南希兩位老師游覽樂山大佛時創作,他拿到歌詞后一小時便完成小樣,創作中緊密結合樂山音調與佛教誦經節奏,在跨界音樂嘗試、音色調試、唱法探討、混音等環節都進行了精細化操作。

《樂山悅佛》的成功發布只是開端。身為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的徐小波表示,未來計劃圍繞樂山文化展開更深入創作。在主題深掘方向,將與當代電子音樂結合,挖掘茶鹽古道、沫若文脈等文化內涵﹔在藝術實驗構想上,利用現代電子技術激活非遺聲音,與夾江年畫傳承人合作,探索宗教聖地與賽博空間的共鳴等,致力於構建更立體的“樂山音樂史詩”,持續為家鄉文化發聲添彩。(蒲留洋)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