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產業園

4月13日,北京亦庄將舉辦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賽,同一路線上,12000名半程馬拉鬆選手和20余家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共同參賽,“綿陽造”機器人也將現身賽場。
作為全省最年輕的省級新區,2020年成立的綿陽科技城新區孕育出更年輕的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簡稱綿陽機器人產業園)。2022年8月,綿陽機器人產業園迎來首批入駐企業,在機器人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如今,這裡已吸引50余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和大批青年人才入駐。
漫步在產業園區,未來感扑面而來。在這個涌動著創新血液的年輕產業園,年輕人如何“造夢”?
一塊機器人的大型試驗田
“夸父”在這裡進化、走進日常生活,實現從樣品到產品的突破
走進綿陽機器人產業園,四周大樓林立。玻璃幕牆上,高空幕牆清潔機器人化身“清潔工”飛檐走壁,探索替代傳統高危的“蜘蛛人”作業。
端著由機器人拉花制作的咖啡,記者走進產業園大廳,牆上是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法則”。導覽牌清晰標注著入駐科技公司的樓層,年輕的創客們穿梭其間。整個園區就像機器人的大型試驗田和應用場,打開我們對機器人的更多想象。
在綿陽樂聚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忙著對挂在鐵架上的機器人“夸父”進行測試。
“一開始我們主攻研發人形教育機器人和運載機器人。”公司行政總監李曉翠說,落戶綿陽后不久,企業調整發展重心,引入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夸父”作為核心業務板塊。
這支主要由“90后”構成的年輕團隊,推動“夸父”機器人不斷進化,並在綿陽落地了生產線,推動機器人從樣品到產品的突破。
從這片試驗田出發,百變的“夸父”逐漸走進日常生活:在園區街頭勸導交通、開學季走上講台當老師,在科技城首屆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參與競技,又在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布會上擔當主持人。
“園區幫助開放各類應用場景是關鍵之一,助力人形機器人在實際環境中進行訓練和應用,為創新和產品打磨提供條件。”李曉翠說,“我們正著力打造更多應用場景,比如代替人類在特種領域完成精細化作業。”
機器人拔節生長,離不開算法、操作系統、人工智能技術等“軟實力”的支撐。
在四川聲通玄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裡能看到我們所有無人駕駛車輛的運行情況。”公司無人駕駛行業總監劉磊指著一塊大屏幕說,這是公司自主打造的“全域5G智能網聯雲平台”,可以對園區及周邊無人公交車、清掃車等進行實時監測,車輛位置、運行狀態、站點信息等情況一目了然。
從開啟無人接駁車路測到實現50輛無人車輛常態化運營,以及清掃、巡邏、零售、配送等多場景應用,僅僅一年多時間。劉磊說,在這片年輕人的“造夢空間”,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深度應用,大家正在努力研發更多新的應用場景。
整個園區主動設計、開放創新應用場景,為新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創造真實驗証環境。“這是園區建設的出發點,著力打造全鏈條科技創新生態,以應用場景為牽引,打造‘機器人+制造業’‘機器人+工地’‘機器人+載體’等應用場景,推動機器人研發成果邁向產業化。”科技城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種共生長的產業生態
園區將企業扶上馬再共進退,50余家企業共成長
經過幾年的招引培育,綿陽機器人產業園已初步形成以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為基礎,涵蓋機器人生產、零部件制造、AI算法、軟件平台、整機應用、系統集成在內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集群。
放眼未來,機器人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要大規模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仍面臨挑戰。機器人產業有著投入大、周期長、未來收益不確定等特點,要從實驗室中的樣品轉化為產品、商品,除了技術難題,還要面對資金、人才、市場等一系列挑戰。
“扶上馬再共進退。”科技城新區相關負責人說,園區設立了20多億元的機器人產業基金,目前已投資13億元。現在還推出了“先投后股”措施,為企業構建起緩沖帶,單個項目先注入最高200萬元扶持資金,待企業進入穩定發展期再轉化為相應股權。
記者在園區探訪當天,綿陽科技城新區推出四川首個中試綜合保險服務產品。中試環節,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關鍵環節,而最高150萬元保額的中試保險,為科技成果轉化系上“安全繩”。
營造共生長的產業生態,產業園區還與高校合作打造一位“好幫手”——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從應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到創業孵化等,提供“保姆式”陪伴,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今年,研究院有諸多計劃,比如逐步打造2000平方米以上的機器人訓練場,促進人形機器人規模化、商業化應用落地。
今年以來,園區企業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陸續接到多個來自海外的項目訂單,涵蓋工業、物業、停車場等多個領域。“我們第一條產線就有園區產業基金的支持。”它人公司總經理劉剛指著一台正在測試的清潔機器人說,“它已經出口到北美市場,本地配套率達60%,可以說是‘綿陽造’。”
它人公司的機器人所用電池是園區企業四川成科國重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產品。成科國重公司建立了“四川省先進鋰金屬電池中試研發平台”,為園區需要高比能電池的企業,提供大量的中試驗証服務,在這過程中,也不斷與園區企業“牽手”。“未來可能和園區企業一起發現更多合作領域,收獲更多驚喜。”劉剛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若曄 任紫鑫 綿陽觀察 付喬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