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為創新高地 中國為全球提供創新“源動力”

被吸引來到北京的,不僅有“老朋友”,還有很多“新伙伴”。3月23日至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吸引了750多名外方代表參會,其中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創新高。
很多與會者認為,今年年會的主題切中了當下世界經濟發展的痛點——“如何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共促全球經濟穩定增長”。會場內,人們都在尋找一個答案:世界經濟正處於深刻轉型中且充滿不確定性,增長從何而來?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增長?
“中國的創新正不斷給世界帶來驚喜。”年會外方主席,西門子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樂仁今年已是第11年來參加論壇。幾個月前中國初創企業深度求索發布的DeepSeek大模型讓他感到驚喜,他認為,面對“增長從何而來”的難題,中國已經給出了答案:以高技術、高效能,追求高質量的增長。
DeepSeek是今年春節前后,中國經濟涌現出的一批現象級亮點之一,也成為會場中高熱度的話題。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談到一個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視角——從“春節經濟”看中國的發展活力。他說,以“杭州六小龍”等初創企業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斷涌現,展現了創新創造的巨大能量。不同領域的新動能不斷積蓄壯大,必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持久旺盛的發展動力。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速度讓世界矚目。讓新開發銀行行長、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芙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達40多年年均經濟增速9%以上,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5%,而今年中國又設定了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
另一點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高地,並逐步發展成科學技術和創新的全球領導者。除了DeepSeek,人形機器人、國產動畫電影《哪吒2》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同樣讓人驚艷,量子計算及生物技術等新興領域也在取得快速突破。羅塞芙認為,這些絕非偶然,“科技創新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國家戰略的核心”。
她還注意到,中國在國際專利申請方面世界領先,培養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畢業生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
“如果你和中國的工程師合作,你會發現他們永遠不會說‘No’,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會做得(比你想象中的)更好。”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鬆喜歡中國的一個原因在於,“這裡的人們熱愛創新”。康林鬆一直相信,科技是推動增長的驅動力,而人才紅利裡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些工程師會不斷地嘗試,這也是中國的一個競爭優勢”。而這,也是梅賽德斯-奔馳一直在中國深耕的原因。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李樂成用一組數據來印証中國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超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研發投入強度達2.68%﹔培育了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成為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科技創新也引領著產業創新,加速涌現的創新產品是最有說服力的:C919累計交付17架,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建成並投入使用……李樂成說,產業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正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
數字背后,創新帶來的變化是真實可感的。施耐德電氣董事長、法國人趙國華對中國經濟幾十年的發展變化有著切身感受。2012年開始,他每年春天都會來北京參加這個論壇。他曾擔任論壇外方主席,代表跨國公司參與高層對話和議程制定。這個經歷加深了他對中國發展的理解,也讓他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他在北京生活過5年。彼時,施耐德電氣在當地的運營遇到了能源不足的難題。“十幾年后,當地的能源充足了卻又出現了霧霾。”如今,中國不僅擁有充足的能源,天空也變得更藍了,趙國華說,這些變化“得益於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他也很享受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推進的創新過程。他舉例說,施耐德把所有新技術都投入位於中國上海的工廠,在那裡,新技術讓研發速度和勞動效率大幅提升,那裡也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燈塔工廠”。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算了算,自2019年他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以來,中國的GDP增長超過了1/3,太陽能電池板、可再生能源以及電動汽車等來自中國的創新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面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拿出的關鍵一招就是創新,“中國對於創新的規劃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他說,現在美國對於基礎研究的投資在減少,美國大學也是如此。而中國則把“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是非常具有遠見卓識的”。
“我國的新質生產力也在為世界經濟繁榮注入新動能。”李樂成說,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年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為國內外消費者提供了高端智能、綠色低碳的優質產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加速走出國門,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
他說,中國還將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和支持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與國內企業聯合開展技術研發,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全球提供創新“源動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秦珍子 張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