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記憶 大安高硐地名文化公園啟用

有一種幸福生活叫做“公園就在家門口”。推窗即見綠,出門即入園,轉角遇見美。近日,大安高硐地名文化公園一經啟用就成為了周邊居民休閑、健身的“新寵兒”,該公園不僅為居民提供了舒適的休閑空間,還通過豐富的地名文化展示,進一步提升了大安高硐的文化軟實力,成為大安區地名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
大安高硐地名文化公園 記者 王漢卿 攝
24日,記者來到大安高硐地名文化公園,這裡交通便利,乘坐1路車可直達公園路邊,不少群眾專門乘車過來游玩。當日的上午,陽光正好,暖風輕拂,小巧而精致的公園裡到處都是游人的身影,市民們或沿路慢行,或聚眾聊天,或帶娃玩耍、或牽繩遛狗......這片曾經雜草叢生的廢棄荒地,如今已崛起成為集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居民樂園,如一顆綠色明珠,點綴著城市的一角,為居民開辟出了一片可卸下疲憊、享受生活的綠色天地。“我住在高硐,也在張家壩工作幾十年,當時這裡沒有大家休閑娛樂的地方,現在打造出了地名公園,政府給我們辦了很大的好事情。”正在散步的吳大爺笑著說。
據了解,公園建成前這裡原本是一片未被充分利用的空地,附近居住著高硐片區和文峰山片區的5160戶、7300余名居民,大多以老年人為主,大家一直缺少寬敞的公共活動場所和綠化景觀。“為解決這個問題,去年大安區建設了8630平方米的碾子山口袋公園。”大安區民政局副局長鐘紅英說:“今年,我們大安區在已打造的碾子山口袋公園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地名文化內涵,於今年3月中旬建成大安高硐地名文化公園,將附近的地名文化融入其中,讓群眾對家鄉的地名文化有更深入了解,更有認同感。”
記者注意到,在公園的人行道兩側,特別設置了展示地名文化的標識牌,涵蓋高硐橋、張家壩、鑄鋼廠、馬沖口、顏家灣、七六四(硬質合金廠)、漏明井、沙魚壩等地名文化內容,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娛樂與教育功能有機結合,全面展現大安高硐地名的歷史沿革、品牌企業以及文化故事,彰顯了大安高硐的歷史文脈與人文底蘊,也讓整個公園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氛圍,這不僅提升了高硐的“顏值”,也融入了高硐的“基因”,讓居民群眾在“家門口”既能享受“詩和遠方”,也能追尋鄉愁、探索記憶、傳承文化。
設置了展示地名文化的標識牌 記者 王漢卿 攝
“有七六四廠、張化廠、高硐橋等,這些地名都很有意義。七六四廠是三線建設遷過來的,張化廠是我的單位,曾為國家化工企業作出了很多貢獻。作為一名張化人,我感到很高興。大安把這個公園打造得很好,希望以后能繼續完善。”經常來公園跳舞的居民張阿姨對新增的標識牌很有認同感,表示一個個名字都代表了高硐的歷史,應該被記住。
“今后,將進一步深化對歷史地名文化內涵的挖掘。”大安區民政局副局長鐘紅英表示,下一步,大安區民政局將聯動大安區住建部門,以口袋公園建設項目為契機,將地名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力求再創建一批蘊含大安歷史文化特色的地名文化公園,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對地名文化的需求,提升群眾的自豪感與凝聚力,促進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自貢融媒記者 鄧莉 王漢卿
來源:自貢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