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友人賈和普古蜀道上探非遺

春和景明,草木勃發。近日,82歲的美國友人賈和普攜手友人,踏上了古蜀道千佛崖段,開啟了她第25次蜀道之行的第9天行程。
坐落在嘉陵江畔的千佛崖,地處古蜀道金牛道的重要一段,被譽為“古代陸路交通活化石”。李白在1300年前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也是對這一段道路艱辛的描繪。而今,天塹變通途,老川陝路、京昆高速、寶成鐵路、西成高鐵、嘉陵江航道在這裡交匯,古老的出川門戶已成為北向出川的現代新蜀道,蛻變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賈和普和友人在千佛崖觀石窟古跡。張文良攝
看石窟,聽講解,訪變遷……賈和普邊走邊問,驚嘆於中國石刻技藝的恢宏壯觀和巧奪天工,感受著蜀道如何成為文化的交流之道、民族的融合之道、經濟的繁榮之道。
沿著廣元市利州區千佛崖景區行至白花石刻傳習所,與賈和普有過一面之緣的白花石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唐駿早已等候多時。
“這個是劍門關,這個是梅花......太美了!”在白花石刻作品展示櫃裡,一件件惟妙惟肖的作品讓賈和普忍不住地贊嘆。
起源於清朝年間的廣元白花石刻,憑借獨特的人文風格及精湛的雕刻工藝,成為“川北一絕”,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刻之一。2008年6月,廣元白花石刻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賈和普聽白花石刻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唐駿講石刻挂件的寓意。張文良攝
雪后初晴,古道蜿蜒,頗具仙風道骨的老者正拾級而上,巍然矗立的劍門雄關,以俯瞰蒼生、包容萬物的寬厚接納一切“問道”者﹔皚皚白雪中,手持節杖,牧羊人蘇武留胡節不辱,與羊群為伴,心如鐵石堅……器以藏禮,物以載道。白花石刻,在這方寸之間藏著萬般古今,一代一代石刻匠人不僅賦予頑石以生命,更拓展著人類文明的邊疆,他們千雕萬琢,留下了《劍門雪霽》《蘇武牧羊》《蜀道訪友》等精美絕倫的白花石刻作品。這些作品既體現了古蜀道的雄奇險峻,又展示了新蜀道的盛世風光,讓歷史與現實交融,烙下了中華文明一路走來的足跡。由於其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自1978年起,廣元白花石刻作品被選送到日本、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展出,還曾被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成為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
鏤空雕、浮雕、淺浮雕、深浮雕……在雕刻手法上,白花石刻吸收了廣元深厚的摩崖造像藝術手法,每一件作品都是根據石材自然紋理、形狀大小雕刻而成,且件件都是孤品。“這個我也會用......”被白花石刻精美的工藝吸引,賈和普拿起鏨子當起了“學徒”,體驗石刻藝術融入天地萬物的感覺。
水陸交通發達的廣元,自古以來就是入川的重要通道。至唐代,朝廷在廣元設立利州都督府,形成“一方之都會”。南來北往的商人路過於此,都會花錢雇請當地的石刻藝人雕刻一尊佛像,祈求路途的平安。為表達對這位八旬美國老人的敬意和祝福,唐駿現場將一枚刻有廣元地標鳳凰樓圖案的白花石刻挂件贈予賈和普。撫摸著集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於一體的白花石刻挂件,賈和普欣喜不已,“謝謝!這麼小的石頭上能雕出這麼精美的圖案,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賈和普在白花石刻傳習所體驗石刻技藝。張文良攝
嘉陵江畔,落霞與高鐵齊飛,摩崖石刻與時光對話,新蜀道和古蜀道交相輝映。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千佛崖、藏著蜀道變遷故事的利州白花石刻,見証著“蜀道難”變“蜀道通”再到“蜀道暢”,更見証著賈和普跨越國界的蜀道情結。賈和普說:”我一輩子喜歡古老的東西,中國有那麼多古老的東西,我要常常來!”(郭桂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