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成都少年指出銅鏡年代標注有誤
初中生背后的“古玩江湖”

徐偉哲和小金帶來的部分藏品
■ 日前,因指出四川博物院館藏銅鏡年代標注有誤並獲得院方認可后,成都初中生徐偉哲在網上小小地火了一把。
■ 網友們紛紛驚嘆:初中生就這麼厲害了嗎?記者了解到,徐偉哲雖然隻有15歲,但他已有多年的收藏古玩經驗,而且其背后還有一個古玩收藏圈。
初中生勘誤 博物院迅速反饋並修改
日前,成都一名觀眾向四川博物院反映:展覽中的館藏銅鏡的標注有誤,年代不是南北朝,而應為西漢。
院方核實后反饋:屬實,並很快做了修改。此事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名觀眾今年才15歲,是成都一所中學的初三學生。
記者聯系到該名觀眾時才發現,原來他叫徐偉哲,據其透露,自己雖然年紀小,但已有多年收藏古玩的經驗,並且對銅器頗有研究。
徐偉哲告訴記者,這枚銅鏡位於川博的南北朝館展廳,標注為“昭明鏡”。他認為專業描述應為:西漢連弧紋昭明鏡,更關鍵的是——典型的漢代鏡子,怎麼跑到南北朝館的?
徐偉哲作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南北朝是動亂的時代,銅雜而不精,板模粗糙,含鉛錫較多,而這面鏡子銅質配比標准,顏色溫潤,應為漢鏡。”
至於為什麼會被歸到南北朝,徐偉哲表示有一種可能是“疊壓墓”——某個區域世代作為家族墓園,不同年代的墓穴層層疊壓,可能南北朝的墓壓在了漢代墓葬之上,裡面的隨葬品也就混在一起。但在翻閱相關資料后,徐偉哲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他認為,這面銅鏡“皮殼溫潤”,意味著它曾經常被人拿在手中把玩,所以很可能是一件從漢代傳世到南北朝的“傳家寶”,最后隨主人下葬。
徐偉哲隨后在自己的兩個社交平台賬號上都發布了糾錯視頻。記者注意到,他在兩個平台上都有一萬多粉絲,其中標題為“15歲初中生成功指出博物館描述錯誤”的那條獲得了3.5萬點贊,並已被他置頂。
據徐偉哲介紹,自己從小就對文博知識很感興趣,目前為止已經參觀過全國大小上百家博物館。“別人去旅游是順便看看博物館,我是專門為了看某地的博物館去那個地方旅游。”
徐偉哲自己還收藏古玩,“我做收藏基本不向家裡要錢,主要通過合法的渠道,以及網上的交流、轉賣等等,慢慢積累。”
他甚至已經給一家民營博物館捐贈過一批藏品,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雖然東西不算貴重,但作為能夠反映古人生活與時代特征的東西,也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
徐偉哲說,“館長是我的朋友,為民營博物館建設做一點貢獻,也讓自己的收藏不總是孤芳自賞。”他還透露自己也曾想捐給公立博物館,但館方說未成年人隻能以父母的名義捐贈,他便放棄了。
他們的古玩圈 在繁忙課業之余帶來樂趣
出生於2009年11月的徐偉哲表示,自己還不算是這個圈子裡年紀最小的玩家和藏家,“有個13歲的初中生是我的藏友。現在信息開放,玩古玩的人也越來越年輕了。”他說,“甚至有些小學生都在收藏那種很便宜的銅錢。”
最近,在成都萬象城附近的一家茶樓裡,徐偉哲還給記者帶來了好友小金。對於這位生於2011年的初二學生來說,雖然涉足古玩收藏的時間不長,但這個愛好在繁忙課業之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他們帶來了幾十件藏品:銅鏡、銅釜、玉璧、古幣、海貝……甚至還有細石器和石制箭鏃。
據他倆介紹,這些藏品中有些很便宜,也有比較貴的,價格在五位數級別。至於收藏資金從何而來,小金同學形容為“滾雪球”——“最開始是要有一點積蓄,自己攢的壓歲錢、零花錢,然后從便宜的小物件比如普通古錢幣慢慢起步,如果眼光好運氣好收到了比較好的東西,可以再加價轉手,賺了錢再去收更好的東西。”
至於購買古玩的平台,有多個App在做,閑魚上的交易也很活躍。“有的平台騙子多。”小金說,“需要學習甄別。”
徐偉哲和小金很早就有自己的抖音和小紅書賬號,彼此也是通過平台上的圈子而認識。除此之外,圈子裡相熟的藏友們也經常“以物易物”,除了互通有無之外,也可視為一種聯絡感情的“社交手段”,他們從中獲得很多交流的樂趣。
令人稍感驚訝的是:比他們年長的大學生群體在這個圈子裡處於“鄙視鏈”的下游,至少這兩個中學生不怎麼看得起大學生藏家,覺得他們普遍缺乏對古玩的深入了解。
同時,這個圈子的氛圍除了友好,也有“斗爭”——徐偉哲透露,自己最近在揭發一個古玩藏家。徐偉哲說,“他號稱18歲天才少年,其實都是編造的……他只是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河北某中學學生,我和他曾經深入交流過一段時間,對他知根知底。”
考古專家:年輕人對歷史、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是好事
在考古專家看來,這一切或許只是孩子們自得其樂的游戲。“一般人能接觸到的文物市場,裡面的東西基本都是假的。”這位專家說,“不過,這些孩子們的興趣是真的就足夠了。現在的年輕人對歷史、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是好事。”
“看著這些古老的物件,想到在那麼久之前它們已經存在於世上,並且將在我長大、老去甚至離世之后依然長存,就有一種特別感動的心情。”小金說,“我相信這個業余愛好會持續一生。”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