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探訪成都科創生態島

看這個“島”裝下了多少種未來

2025年03月25日08:1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看這個“島”裝下了多少種未來

咖啡拉花機器人

在收拾玩具的“貢嘎一號”人形機器人。

無人駕駛船

巡邏機器人

機器狗

  1006畝,是成都科創生態島(簡稱科創島)的佔地面積。自2017年啟動以來,這座構建在興隆湖畔的“科技之島”逐漸成形。截至目前,科創島已有5個場館樓宇建成,19家科創企業入駐,鏈接了35個重大創新平台和27家國家科研機構。

  一個以“科創”為特色的島到底有何不同?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科創島正充分發揮擁有水、陸、空三域資源的獨特優勢,將全域變身創新場景應用的“試驗場”。這個立體空間,是科創企業首展首發的舞台,也是未來城市的真實驗証場域。

  這是一個“場景島”

  科幻場景照進產業現實,隨處可見無人機配送、機器人、無人駕駛船……

  3月24日上午8點半,在科創島上班的王麗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了一杯咖啡。約10分鐘后,一架無人機從天而降,將咖啡送到了辦公室。這樣的消費場景在科創島已經見慣不驚。目前配送航線是1號館(科創服務館)樓頂到W7(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特色樓宇)樓頂,直線距離約700米。

  想體驗帶科技感的咖啡,也沒問題,讓機器人來做。記者走進1號館,迎接我們的是“鎮館之寶”——咖啡拉花機器人。磨豆、打奶泡、拉花……隨著機械臂的精准操作,5分鐘后,一杯顏值在線的香濃咖啡就出爐了。

  在3樓展示廳,一隻名為Unitree Go1的“機械小狗”歡快地跑來。作為全球首款消費級伴隨仿生四足機器人,它旋轉、奔跑、握拳送祝福的樣子憨態可掬。

  在科創島內,巡邏機器人正沿著既定路線巡視。它的“眼睛”——高清攝像頭正360度轉動,碰到異常情況便進行拍攝,並將畫面實時傳回管理中心。

  鹿溪河河畔,無人駕駛船“未來之舟”停靠在碼頭。按下觸摸屏上的“一鍵啟動”,便可開始一段近2公裡的水上之旅。這是成都首個落地運行、擁有L4級無人駕駛技術的智能游船,目前實行線下預約,免費向公眾開放。

  讓人眼花繚亂的科技范兒,只是“試驗場”的冰山一角。在3月19日舉行的2025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布會上,集中發布展示了一批“四川造”智能機器人和大模型產品,其中不乏來自科創島的成果。

  這些成果如何在島上“試”出來?科創島又為什麼要變身“試驗場”?我們一步步在島上尋找答案。

  這是一個“試驗島”

  為駐島企業搭建水、陸、空全域應用場景,打開招商育商新模式

  科創園區國內到處都有,但這樣的形態卻很少見。一面臨興隆湖,三面環鹿溪河,廣闊的水域、低空空域加之島上若干場館樓宇,讓科創島擁有豐富的場景資源。

  “我們在思考科創島的核心競爭力時認為,佔地1006畝、總建筑面積約146萬平方米的超大試驗場以及水、陸、空全域場景,將很有吸引力和未來想象力。”成都天投集團科創生態島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張鵬飛說。

  作為科創島的產業招商總監,朱雷剛的工作是和企業打交道。他在招商過程中發現,要吸引優質的科創企業“上島”,鏈接資金、人才、市場等資源固然重要,應用場景也是企業的迫切所需。“科創企業的產品,很多都需要不斷試錯和迭代,需要找到應用場景來試,收集反饋,再來打磨改進產品,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朱雷剛說。

  場景是打開市場的“鑰匙”。記者前期圍繞低空經濟這一主題採訪時,相關無人機企業普遍反映缺乏應用場景、找不到市場,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痛點。

  如果把新技術、新產業比喻成一架飛機,那麼應用場景就是起飛的跑道。對科創島來說,場景則打開了新的招商育商模式,助力“新質”產業在島上聚集。

  探訪當天,記者正好遇到了前來跟進中試平台落地相關事宜的深圳市道瑞輪胎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余前玉。

  余前玉與科創島的緣分始於2024年8月。當時,他帶著來自高校的新材料輪胎技術成果,上島參加校企對接會,“科創島創新成果轉化團隊了解到我們的市場推廣需求后,根據產品特性分析,為我們在科創島搭建了應用場景。”余前玉說。

  科創島產業生態運營總監耿亮全程參與了這個項目,他們促成了道瑞與成都本地電動車品牌“卜丁出行”的合作,將道瑞的輪胎裝在電瓶車上,又將這些電瓶車投放在島上落地應用。耿亮說,這次合作讓道瑞輪胎非常認可科創島“轉化+展示”的資源,后續很快在成都注冊成立公司並落地科創島。“我們將西南總部放在科創島,投資2000萬元搭建中試平台,期望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成渝地區落地。”余前玉說。

  這是一個“未來島”

  每條道路都是算法迭代的試驗場,1006畝土地上全是觸手可及的未來

  類似道瑞輪胎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在島上,每天都有變化發生。今年,打造創新場景應用示范區,是科創島的一項重要突破口。

  記者行走在科創島,運營方和不少企業都提到了“杭州六小龍”,其背后是本土創新引發的現象級關注。

  以場景創新破題,將其打造為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點,推動更多“科幻場景”轉化為“產業實景”,正在科創島加速落地。

  這源於國、省、市三級的系列部署和動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場景”一詞,明確“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去年底的四川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提到要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而成都在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加挂“成都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牌子,新設立的“場景創新部”也引發各方關注。

  在這場城市級場景創新試驗中,科創島率先開啟的全域場景創新試驗就是“先導試驗”。

  展望未來,成都天投集團科創生態島運營公司負責人閻妍表示,科創島依托特有的生態基底,構建覆蓋水域、陸地、低空的立體化智能試驗場,這座佔地1006畝的“未來之城”,將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企業驗証前沿技術的超級試驗台。

  “大語言模型領域有個現象叫‘涌現’。”閻妍說,當模型的參數量、訓練數據量等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展現出一些原本沒有被刻意訓練的能力或行為特征,這些能力往往是比較復雜、高級且出乎預料的。科創島正在做的工作,就像在訓練一個大模型。“我們已經鏈接了不少科技創新要素資源,接下來,就是做大規模、深度融合、構建生態,相信最終會‘涌現’出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創新的爆發式增長與高效轉化。”

  閻妍暢想,在不久的將來,科創島的每株水草都連接著物聯網終端,每條道路都是算法迭代的試驗場,每寸天空都在重新定義城市邊界——1006畝可以裝下無數種觸手可及的未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欣憶 高杲/文 吳聃/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