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作家劉光富:家鄉文化的守望者

2025年03月20日11:48 |
小字號

在敘永,有一位名叫劉光富的作家,用他的筆尖和心靈,深情地歌唱著這片土地,守護著這裡的文化。他不僅是國家級會員作家,更是地方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赤子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和對文化的執著追求。

田間地頭的記錄者

劉光富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家,從小就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他的童年記憶裡,是田野間的歡聲笑語,是農忙時節的辛勤勞作,是夜晚星空下的故事傳說,是院子裡的雞鳴狗吠,是稻田裡的蛙聲一片。這些經歷為他日后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從小就在這片土地上長大,這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每一條河都承載著我的記憶和情感。”劉光富深情地說,“我寫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來源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們的故事。冰心兒童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老樹下的快樂時光》靈感就來自於它們。”

為了更好地記錄和傳承家鄉的文化,劉光富常年深入田間地頭,與勞作者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和習俗。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描繪出了這片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

文化苦旅的堅定步伐

十年前,劉光富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向文化苦旅邁出堅定的步伐。當年,他力排異議,多方舉債,在敘永魚鳧古街夜月樓創辦了古道魚鳧書院。這方臨河聽水的文化陣地不僅是一個閱讀和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展示地方文化、傳承傳統技藝的平台。

“我創辦書院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我們的地方文化。”劉光富說,“我希望通過書院這個載體,將家鄉的文化傳播出去、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魅力。”

在書院的運營過程中,劉光富始終堅持“文化養心,美食養生”的理念。他創新傳統書院的載體模式,將文化、美食和養生完美結合,為游客提供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消費體驗。

文化+沉浸式消費體驗

古道魚鳧書院的成功,得益於劉光富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他深知,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和根基,隻有深入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才能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書院的設計上,劉光富注重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書院的建筑風格古朴典雅,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書院內部陳列著各種與家鄉文化相關的展品,如古籍、字畫、手工藝品等,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深厚底蘊。

除了靜態的展示外,劉光富還注重動態的文化體驗。他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如書法比賽、茶藝表演、傳統手工藝制作等,讓游客親身參與到家鄉文化的傳承中來。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也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鄉的文化。

文化交流的使者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推廣家鄉的文化,劉光富每年都會組織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他先后到興文、古藺、敘永等100余所學校與師生進行實地交流,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和人生感悟。

“我希望通過我的經歷和故事,激發更多年輕人對寫作的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劉光富說,“我相信,隻要心中有愛,眼裡有光,每個人都能成為家鄉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人。”

在交流活動中,劉光富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還鼓勵學生們多讀書、多思考、多寫作。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們,寫作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

除了學校交流外,劉光富還組織各種文化講座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家鄉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傳統技藝的搶救者

在劉光富看來,傳統技藝是家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劉光富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致力於搶救、恢復和傳承中餐地標、殿堂級川菜“九大碗”。

“九大碗”是西南地區的一種傳統宴席形式,以其獨特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菜品種類而著稱。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九大碗”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技藝,劉光富和他的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採訪老一輩的廚師和民間藝人,收集整理“九大碗”的制作技藝和食譜。

在搶救和恢復“九大碗”的過程中,劉光富和他的團隊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他們不僅要克服資金、場地等實際問題,還要面對傳統技藝傳承人的老齡化和后繼乏人的困境。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經過多年的努力,劉光富和他的團隊終於成功恢復了“九大碗”的制作技藝,並將其發揚光大。他們不僅將“九大碗”帶回了家鄉的餐桌,還謀劃將其推廣到了全國各地,讓更多的人品嘗到了這一傳統美食的魅力。

家鄉特產的推廣者

除了文化傳承外,劉光富還致力於家鄉特產的推廣。他挖掘家鄉特產古樹茶、炒米糖等,進行文裝、銷售,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鄉的獨特風味。

古樹茶是敘永地區的一種優質茶葉,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香氣而著稱。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古樹茶的知名度和銷量一直不高。為了推廣古樹茶,劉光富和他的團隊深入茶山,了解古樹茶的生長環境和制作工藝,並將其文裝成精美的禮品盒進行銷售。

炒米糖是敘永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以其香甜可口、酥脆可口而著稱。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炒米糖的制作技藝逐漸失傳。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小吃,劉光富和他的團隊深入民間,採訪老一輩的廚師和民間藝人,收集整理炒米糖的制作技藝和食譜,並將其發揚光大。

在推廣家鄉特產的過程中,劉光富和他的團隊不僅注重產品的質量和口感,還注重產品的包裝和宣傳。他們將家鄉特產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設計出了一系列既美觀又實用的包裝盒和宣傳冊,讓游客在購買特產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文化魅力。

心中的愛與光

回首這一路,劉光富深感自己走過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家鄉土地的滋養和文化的熏陶。他深知,作為一名作家和文化工作者,自己的使命就是用筆尖記錄生活、用心靈感受文化、用行動傳承文明。

“心中有愛,眼裡有光。”劉光富深情地說,“這份愛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這份光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文化尋根之旅上。”

繼續前行,劉光富將繼續堅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筆尖記錄更多關於家鄉的故事和文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人民。

同時,劉光富也期待著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行列中來。他認為,隻有年輕一代的積極參與和不懈努力,才能讓我們的文化更加繁榮和昌盛。

劉光富,這位來自偏遠鄉下的農家子弟,用他的筆觸和智慧書寫著一段段關於家鄉文化的傳奇,用他的堅持和忍耐守護和傳承著家鄉的文化,雖然有時由於別人不理解他的堅持而很無助,但是他仍然還在堅持,他時常安慰自己:“堅持,定會贏得支持!”

來源:敘永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