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川劇團,好戲在后頭(藝近人和)

![]() |
“三花”川劇團演出劇照。 |
鬧市中,春意濃。雲步輕移,水袖微拂,陳英開口,脆生生的一句戲腔,俏麗出場。台下戲迷大多年過七旬,和著曲調,輕打節拍。
10年前,3個女人湊錢,在四川成都搭起了個民間戲班,藏於市井之間。這個坐落在成華區猛追灣街附近一座商場地下一層的“三花”川劇團,幾乎全年無休。“我們每天下午2點開唱,老戲迷們有的上午就來了,排隊佔座,想離舞台近點。”“三花”川劇團創始人之一的“三花”陳英說。
自小學習川劇,三姐妹的藝齡均超過了40年。2015年,懷揣熱愛,她們決定組建一支民間川劇團。這一演就是10年。從老戲迷的追隨,到年輕人的涌入,如今,這個票價隻需三四十塊的“三花”川劇團歷經風雨,迎來百花滿園。
下午1點的后台,戲服堆滿,燈光昏暗。鏡子裡,描眉、畫眼、點腮,“三花”川劇團的演員們忙著妝造,手上不閑。“下午的戲,你扮演的是個狐仙,台詞可得記熟咯!”“大花”王小娟邊貼鬢角,邊給一旁的同伴交代。
一出大幕戲,時長2個小時,化妝間隙,16個演員就把各自的台詞順了一遍。“天天演,有經驗,我們都是上著妝,順帶就練了。”在這個平均年齡55歲的川劇團裡,31歲的尹霜是最年輕的演員,而他的上妝油彩藏在了文具盒中,“經費有限,能省一點是一點。大伙都是多面手,身兼數職不說,生旦淨末丑幾乎人人都能演。”
每天下午2點到4點,劇團都會表演傳統川劇,多為《白蛇傳》等經典劇目。有一回,演出前下大雨,王小娟尋思,肯定沒有觀眾會來。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到劇場后定睛一看,好幾個觀眾已經到了,衣服、鞋襪全打濕了,“那一瞬間,我們就下定決心,不管有多少觀眾,隻要有人來,就必須演。”
四川人愛看戲,鑼鼓一響,腳板就痒。95歲的鐘有才是“三花”川劇團的戲迷。每天中午吃過飯后,鐘爺爺就從家往川劇團趕,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還得轉一趟公交,但他樂此不疲,打小就喜歡川劇的他,離不開“三花”川劇團。
從盛夏到隆冬,台上是一群年過半百的演員,幾乎全年無休地演戲。從古稀到耄耋,台下是一群年過七旬的觀眾,風雨無阻地看戲。一杯茶、一場戲,老戲迷們每天下午2點以后的時間都屬於這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這方小戲台上,被演繹得有情有味。“三花”川劇團搬了好幾回家,老戲迷們仍在追隨,不離不棄。“我們也關心他們,好似親人。之前的劇場有個長梯,老人上下樓不方便,下雨天我們就上前攙扶。現在好了,這兒有電梯。”陳英笑著說,若是有誰沒來,她還會打電話問候。
入夜,華燈初上,劇團舞台煥然一新。變臉、吐火、皮影滾燈,電子音樂背景聲中,劇團成員輪番上陣,演繹了一出70分鐘的川劇綜藝秀。更有觀賞性的川劇表演,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
綜藝秀的策劃者之一——陳英的女兒葉景,也是個年輕人。“川劇要想煥發活力,還得貼合年輕人的喜好。我就想著開發一些新節目,同時,在網絡上進行售票。”葉景說,2023年,劇團新增了針對年輕人的演出,僅3個月,“三花”川劇團通過網絡平台就賣出2.5萬張票,幾乎是過去兩年多的總和。
有女生拜王小娟為師,每周坐高鐵從重慶趕來,在劇場學習一個小時川劇后,再趕回學校上課。有學生熱愛川劇,特意前來體驗戲服妝造,在網絡平台發布后,火爆出圈,給川劇團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有小戲迷散場后走進化妝間,與演員零距離接觸,感受他們的幕后生活。“隻要有人對這個行當感興趣,我們就願意演、樂意教,讓這項非遺更好傳承下去。”
“三花”川劇團,好戲在后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0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