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千裡奔赴 “南疆”熱土的重逢與守望

邊疆埋忠骨,千裡祭英魂。3月,為紀念在邊境犧牲的宜賓籍革命烈士,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61名烈士親屬,歷時11天奔赴雲南孟連、麻栗坡,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憑詳等12個烈士陵園開展祭掃緬懷活動。
一群跨越千裡的身影在烈士陵園拾階而上,他們撫摸著冰涼的墓碑,將額頭輕輕靠近鐫刻著熟悉名字的碑面,仿佛要透過這方寸之石,觸碰到46年前那張年輕的臉龐,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相見”。這是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的第七次“南疆祭英烈”活動。
擦拭墓碑、清理雜草、敬獻鮮花、向烈士肅立默哀,緬懷英雄偉績……祭掃儀式簡潔庄重。
張碧瓊和家人看望張必軍烈士。敘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哥,我又來看你了!”
“哥哥,我來看你了,一晃走了46年了!”張碧瓊在金平烈士陵園扶著哥哥張必軍烈士的墓碑,望著哥哥的照片傾訴著。“這是我們家鄉的臘肉香腸。這是王家白酒泡的枸杞酒!”深吸一口氣后,張碧瓊將專門從珙縣帶來的臘肉香腸、花生瓜子、水果、酒水整齊的擺放在哥哥的墓碑前。
宜賓珙縣籍烈士張必軍在1978年12月29日寫下了一封家書,沒想到僅僅1個多月后,在一場戰斗中英勇犧牲。“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退后半步生。” 這是這一封家書裡面的一句話。信封上面還貼有很漂亮的‘一朵花’(郵票),它溫暖和激勵了我一生。
孫守兵是孫守華烈士小9歲的弟弟,這是他第4次來給哥哥掃墓。“我哥特時尚,喜歡穿喇叭褲,是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人,一直是自己我心中的榜樣。哥哥一直有一個參軍報國的夢想,我記得,在部隊集訓了4個多月就上戰場了。”
孫守華烈士,犧牲時年僅19歲,追記三等功。“這個照片是他的戰友從集體相片裡面弄出來的,之前的單人照片找不到了。”望著墓碑上哥哥的照片,孫守兵談起與哥哥這幾年“重逢”的變化,“1984年,埋葬我哥的那一年,我來過。當時這裡還是一片土包山,條件不是很好。如今,各級黨委政府很關心,把這個烈士陵園建設得很雄偉,他長眠在他戰斗過的他鄉,我們很安心。”
蒼鬆翠柏環繞間,張祖恩、饒學江烈士等人長眠於孟連縣烈士陵園,饒學江烈士的弟弟饒學坤來到墓前,“我哥哥離家時是少年郎,再見時已成報國軀,感謝政府讓我完成了夙願,時隔這麼多年再次‘見’到了親人。”饒學坤帶著18歲的侄孫饒梓雲,一場豐碑下的十八歲成人禮緩緩展開。
“爸爸,我想你了!”
3月11日,在孟連縣烈士陵園,周正從正全神貫注地傾聽講解員的講述,進門時刻,父親的生平事跡赫然在立,思念和淚水如決堤般涌入,撫摸著孟連縣烈士陵園展館內父親的照片,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哽咽地說,“爸爸,我想你了!”
周正從擦拭父親的墓碑。敘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跨越時空的“重逢”,化為雨點般的淚水,周正從雙手顫抖,將親手制作的祭品一一擺放墓前,今年59歲的周正從是英烈張祖恩的女兒。對於她來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叫過爸爸。“他走的時候,我才兩歲。”張祖恩烈士在56年前的3月,參加邊境戰斗中犧牲。她哽咽著,向父親訴說這些年家裡的變化、自己及家人的變遷,今年她與丈夫從成都來到雲南孟連祭奠長眠於此的父親。
清風吹拂,一如父親溫暖的手,撥動著周正從花白的頭發,“在這裡,我仿佛看到爸爸穿具狀偉岸的身影,聽到了爸爸的輕聲回應……”周正從說,勇敢無畏的父親,讓她引以為傲的父親,在她的心中永遠活著、永遠年輕。
“班長,我會一直講述你的故事……”
在勐臘縣尚勇烈士陵園,一場烈士紀念碑前的“思政課”正在生動講述,“‘噠、噠、噠!’地槍聲,一個負傷倒地的敵人抬起沖鋒槍向扑下來的周定清打來,有一顆子彈橫穿周定清的右腿,劃破了他的左上小腹部。子彈巨大的沖擊力把腹部劃開了一道3、4寸長的大口子。”周定清烈士生前所在部隊指導員鄒正鴻眼眶含淚,“每次新兵下連,都要學習連隊的作戰史,這是我們連隊的思想傳承,不能忘卻。”這句使命傳承的朴素心語,印刻於道道山梁,祖國的邊陲。周定清烈士,1975年入伍,1981年在邊境戰斗中光榮犧牲,終年24歲,追記二等功,追認為中共黨員。
周定清烈士生前部隊前來祭掃。敘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細雨化淚懷英烈,蒼鬆吐綠念忠魂。連續七年,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烈屬與英烈們的“千裡奔赴”。為做好烈士親屬異地祭掃服務保障,確保活動有序進行,宜賓市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提前籌劃、細化祭掃方案,提前與廣西、雲南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做好溝通對接,明確工作人員“一對一”保障服務﹔聯系市優撫醫院派出隨行醫生,備好常用藥品,全程保障醫療服務,用心用情用力為烈士親屬提供優質服務,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感受到全社會的尊崇。(文婧、俊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