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為何“潤物細無聲”?(自然講堂)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筆下的一場春雨,穿越千年時光,仍帶著畫意,沁著詩意,留在人們的心間。
春雨為何“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春天來臨后,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成為冷空氣和暖濕氣流頻繁交鋒的主陣地。暖濕氣流從海洋帶來充沛水汽,與南下冷空氣相遇,形成鋒面。當暖濕氣流勢力相對較弱、冷空氣推進緩慢時,便容易產生連續性降水、雨勢通常較為輕柔,這便是人們常說的“綿綿春雨”。3月多陰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特點之一,一個月有近半個月時間都在下雨,且降雨多淅淅瀝瀝、細密綿長。
北方的春雨則有所不同。比如,華北地區春季降水稀少,3—5月平均降水量僅50—100毫米。春季前期暖濕空氣柔弱,難以佔據華北地區,強勁而干冷的西北風快速掠過,天氣現象常表現為大風、降溫。僅在大氣中水汽較充足且存在輻合上升運動時,才可能產生短時弱降水。因此,北方的春雨更多時候是“小雨潤如酥”,降水量級不大,強度也不強。
從歷史統計數據看,春雨在地域分布上,南方多於北方﹔在時空上,春季前期降水相對較少,后期隨著暖濕氣流增強逐漸增多﹔在強度上,整體偏弱,但南方偶有短時強降雨、雷暴等強對流天氣。
“春雨貴如油”。在北方,春季承接著秋、冬兩個少雨季節,氣溫回升快,大風天多,蒸發強烈,易形成連續干旱。此時,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多,玉米、棉花等播種成苗也要求充足水分。此時如有雨水降臨,特別是出現連續兩三天的綿綿細雨,土壤得以補充水分,有利於夏糧生產。在南方,春雨為早稻播種育秧、谷類作物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條件。因此民間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但南方地區的連續陰雨會造成農田漬澇,引發赤霉病等病虫害。對此,在春雨綿綿時,需注意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適當改善田地通風透光條件,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環境。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分過后,天氣漸暖,可氣溫卻經常起伏,乍暖還寒,尤其春雨來臨時更感濕冷。此時正是冬季風轉向夏季風的過渡時節,冷暖空氣頻繁交替。在這一時節,公眾需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及時增減衣物。外出時根據天氣情況攜帶雨具,注意保暖防潮,避免因氣溫變化引發感冒等疾病。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助理工程師,本報記者李紅梅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9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