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教育

AI進校園:技術浪潮下的思考

2025年03月18日08:4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今年初,最火的莫過於哪吒和Deepseek。對於學生來講,一個震撼於勇敢熱血的情感,一個震撼於用技術完成作業的高效。面對厚厚的作業,隻要對著人工智能輸入指令,就能得到飛速生成的答案。對此,不少家長和老師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誠然,“AI+教育”已成大勢所趨,但在AI浪潮中,當我們掀開技術賦能教育的華美袍子,三個現實問題正悄然浮現。

“認知外包”陷阱:AI幻覺下的認知退化

隨著deep seek的爆火,近日“AI寫作業”相關話題也是不勝枚舉。有不少家長反映:“DeepSeek幫助孩子‘深度思考’,數學作業已經‘無所不會’”。從小學的作文日記,到中學的數理化生,再難的作業,AI似乎都能“分分鐘搞定”。但這種看似高效的背后,是孩子們逐漸喪失的草稿紙演算習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提醒:“對於青少年兒童,學習的底層邏輯是為了鍛煉思維能力、促進認知發育。若人工智能長期‘越俎代庖’,可能造成學生發育階段的‘思維短路’,存在‘認知外包’風險。”

“認知外包”是將某些認知任務或思維過程委托給外部工具來完成,它能產生積極的效應。但學生依賴人工智能生成問題答案時,傳統的認知過程——包括記憶、計算、推理、困惑和判斷等被簡化為“輸入-輸出”的機械循環,深度學習所需的鏈條被切斷。中小學生如果長期的“認知外包”,會減少自己主動思考和自我分析的機會,思維會慢慢幼稚化,形成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依賴心理,進入“認知外包”的陷阱,影響個人的認知能力和獨立思維的發展。

由於"人工智能幻覺"的存在,加上中小學生自身知識儲備和辨別能力不強,在訓練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可能會提供一些錯誤的數據和觀點,可能會導致學生長期處於錯誤的“信息繭房”內,使學生局限於算法劃定的認知邊界,形成“算法主義”下的認知退化。

“數據算法”陷阱:AI分析下的教育異化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由於人工智能缺乏真實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無法對學生的道德水平、社會能力、思想觀念等非學術因素進行評價,隻能通過記錄大量關於學習者的學業成績、課堂表現、學習習慣以及知識掌握情況等方面的數據,將學生學習情況變成冰冷的可量化數據指標。在這種數據量化的驅動下,教師為了達到好的評估結果,可能會傾向於追求教材的快速傳授和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不是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重塑教育誠信價值的邊界。據《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DeepSeek攪動寒假作業,基礎教育與人工智能如何磨合?》的報道內容,在針對中學學生的724份有效問卷調查中顯示,完成寒假作業時“用過DeepSeek、豆包、Kimi等各類人工智能工具”的學生佔比達40%。這種“技術作弊”不僅挑戰學術倫理,更消解了“學習即成長”的價值根基。

“人機互動”陷阱:屏幕背后的關系危機

兒童青少年階段是人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形成的關鍵期。當前,學生接受教育場景逐步轉向網絡社交化和技術虛擬化。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社交網絡用戶規模達11.01億人,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8.7小時。《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有2.3億人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佔整體人口的16.4%,其中高中、中專、技校、初中、小學及以下學歷網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比例為44.1%。這些數據都揭示了數字化生存已成青少年的生活常態。但由於青少年兒童大腦還沒發育完全,容易沉迷網絡,將虛擬互動和真實社交混淆,長此以往,可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情緒管理、社交技巧運用和人際關系管理能力下降,妨礙其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另外一個維度講,教育不僅包括知識的傳遞,還包括情感教育、思想塑造等多重維度。比如:教師在處理同學間的沖突時,會教會學生同情心和共情能力﹔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或情緒低落時,教師會給予鼓勵和關心,提供積極情緒。但人工智能助教、虛擬教師及虛擬學伴的無負擔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在知識量和服務上的優勢,可能會讓學生更傾向於依賴技術答疑解惑,而非向教師尋求指導幫助。如果學生遇到困難,隻一味的用人工智能來解決,長期以往會影響學生的社交能力、溝通技巧、情緒處理能力的培養。(趙政楓、關心、黃國兵)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