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椿第一縣”瞄准年綜合產值10億元目標
小香椿賣到北上廣還要去海外

3月12日上午,達州市大竹香椿交易中心6號門市,大竹縣香椿產業協會會長劉成文挂斷電話后,在記錄本上寫下一筆新訂單:“蘇州,2.7斤裝,120件。”自早晨7點以來,他已接聽了10余個訂購電話,累計訂單達805件,總重量超2800斤。從2月底以來,這款帶著春天氣息的特色蔬菜已經走俏市場,最高收購價達100多元/斤。
眼下,大竹香椿即將進入大規模上市期,當地計劃於18日舉辦開秤儀式。大竹縣香椿種植規模約15萬畝,涉及全縣20余個鄉鎮的種植戶,有“中國香椿第一縣”的美譽。在產品得到市場普遍認可的背景下,當地如何把小香椿“吃”成大產業?
拓市場:
搶早市,訂單銷售出口海外
當日10時,記者趕到位於大竹縣石河鎮的大竹香椿交易中心時,正值早市交易高峰時段。村民們或騎摩托,或背背篼,帶成捆的鮮紅香椿芽陸續進入交易中心。這些椿芽幾厘米長,用橡皮筋捆成拳頭大小的一把把,散發著濃郁的香味。
交易中心的每個門市中間放置著磅秤。收購商將香椿芽倒進空筐中稱秤,再端到裡屋打包,形成“前店后廠”一條龍處理模式。
盡管是雨天,氣溫下降,但包裝人員個個挽起袖子,按既定分工,麻利地把冰袋和稱好重量的椿芽裝進泡沫箱,整理得井井有條,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記者在交易中心逛了一圈,注意到收購價普遍在每斤21元左右,相較於之前每斤100余元的價格下降不少。“近期香椿芽產量增加,所以價格有所下降。”劉成文說。
石河鎮大灣社區村民李巍從7號門市走出來,手中握著421元現金,他剛剛賣了20斤香椿芽,“明天椿芽更多,估計能採三四十斤。”
眼下距離開秤儀式,也就是香椿大面積上市還有幾天,但今年最早一批香椿銷售已近1個月,比往年上市時間提前不少。
那是利用大棚技術種植的香椿。“為了搶早市,我嘗試了5畝地的香椿大棚種植。”石河鎮新華村村民陳兵很欣慰,投資11萬元搭建的17個大棚回報不錯,第一天採摘了62斤香椿,收益可觀。
記者了解到,石河鎮推廣“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利用旱地種植香椿5.3萬畝,覆蓋全鎮90%以上農戶,成為大竹縣香椿產業的主力軍。“我們於2月成立香椿芽採摘銷售工作專班,為農戶提供銷售平台搭建、運輸等支持。”石河鎮黨委副書記練凌丞介紹。
自首批香椿上市以來,由於產量還不高,依然供不應求。“前兩天一位來自廣東的採購商原本計劃採購3000斤,但最終隻收到了不到2500斤。”練凌丞說,目前對於市場供應倒不擔心,關鍵是如何進一步拓展市場。
記者翻看劉成文的訂單記錄本,發現客戶主要來自“北上廣”等地。他介紹,香椿主要採取訂單銷售模式,2022年大竹香椿首次出口加拿大等歐美國家,“我們今年的主要目標是開拓東南亞市場。”
創品牌:
定標准,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交易中心內豎著一塊紅色板子,頂端寫著“收購標准”4個大字,下方列出標准——按照香椿新芽的長度、色澤、香味等劃分為3個等級。目前上市的頭茬香椿均屬於特級,芽長不超過10厘米。
這個標准是由大竹縣香椿產業協會制定的。劉成文的手機裡存著一份大竹香椿團體行業標准,涵蓋生產種植、質量安全、貯藏等45項標准。“這是為了整體提升香椿產業發展水平,特別是規范化水平。”
“產業發展好,品質是關鍵。”採訪中,多名香椿收購商意見一致。他們說,大竹香椿走俏市場,得益於“巴山椿芽”品種品質好。“不少產區的香椿實際上是嫩葉,而大竹香椿是椿芽,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大竹香椿’品牌。”
記者駕車駛出包茂高速石河收費站,隻見一人多高的香椿樹密集地挺立在林地裡,樹頂“頂著”紅嫩的椿芽,這是大竹縣推廣的“巴山椿芽”省級林木良種,實現了香椿品種的升級和產量的提升。大竹縣已將石河、楊家等10余個鄉鎮打造成香椿盛產區。
大竹在香椿儲存等環節也給予保障和支持。大竹縣香椿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孫立介紹,當地已建成一個能容納500噸香椿的凍庫,“椿芽在2—6攝氏度的環境下能存儲12天。”目前,香椿已被納入大竹縣“森林四庫”森林蔬菜重點發展項目,並計劃加大扶持力度,爭取把香椿年綜合產值從7億元提升到10億元。
擦亮“大竹香椿”品牌,除了鮮芽,還包括香椿加工制品。記者了解到,椿芽可採摘3茬,到了5月,長出的香椿嫩葉可用來制作香椿醬、榨菜、泡菜等產品。“提升香椿精深加工水平是我們今后持續努力的方向。”孫立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城霖 達州頻道 張海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