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文脈賡續 向新而生

四川樂山23件非遺作品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2025年03月16日17:1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陽春三月,23件樂山非遺作品跨越千裡來到北京,正式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這裡,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是集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典藏機構,肩負著賡續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展示大國形象、推動文明對話的歷史使命,更是守護文明根脈、涵養文化自信的國家文化新地標。

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燕山腳下,23件來自樂山的夾江手工造紙技藝作品、五通橋根書藝術作品在此永久典藏,嘉州文化在賡續傳承中持續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中國根書藝術館。樂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國根書藝術館。樂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

對楊灣紙坊創始人、夾江竹紙制作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楊雨而言,3月12日無疑是人生中難忘的“高光時刻”。這日,由他捐贈的夾江書畫紙、撈紙架、擀紙棍、割紙刀、紙刷等夾江手工造紙技藝作品,成為了中國國家版本館永久收藏的驕傲。

而此時,在楊雨的家鄉、距離北京近兩千公裡的夾江縣馬村鎮,空氣中正彌漫著竹香味,一家家紙坊的石槽裡盛滿紙漿,蕩料、抄紙的聲音此起彼伏……這裡,正是夾江書畫紙的主產區。

絹壽八百、紙壽千年,帶著“樂山印記”的夾江手工造紙始於唐、繼於宋、興於明、盛於清,迄今一千多年歷史,清康熙乾隆時期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抗戰時期,張大千兩次來到夾江,同這裡的造紙槽戶一起改良夾江手工書畫紙,制成有雲紋暗花和有“蜀箋”“大風堂”字樣的獨特帘紋高級書畫用紙,開創出新一代夾江書畫紙。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絕,文字記錄功不可沒,而紙張的發明普及讓文字有了載體,得以讓中華民族的知識和智慧生生不息、傳承弘揚。

夾江手工造紙現場。樂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夾江手工造紙現場。樂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同夾江手工造紙技藝作品一同進入國家版本館的五通橋根書藝術作品,正是文字呈現形式謀新求變的一種探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被譽為“中國根書第一人”的楊玉冰跋山涉水踏上“尋根”之路,探索如何將根的自然之美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經過30余年潛心研究,楊玉冰在掌握傳統根藝創作技藝的基礎上,將我國傳統筆墨書法融入創作,先后完成上萬件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根書畫作品,培養了一批根書藝術的創作者、傳承人。

枯樹之根,亦是自然饋贈之寶。一段段造型各異的樹根,按照原始形狀被組合拼接,經過38道手工工序的精心打磨與裝裱,演變成為像是點滴翰墨書寫的中國書法藝術,盤根錯節之處,彰顯豪放遒勁,雖未見筆墨,卻古朴雅致——巧奪天工,讓文字“立體化”,五通橋根書藝術榮獲中國根藝美術界最高獎“劉開渠根藝獎金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樂山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歷史薈萃、文化遺產璀璨,孕育出峨眉武術、沐川草龍、夾江年畫、羅城麒麟燈、嘉陽河川劇藝術等國省市非遺“瑰寶”薪火相傳。文脈賡續、文明傳承,新時代征程上,嘉州文化開出了一朵朵絢爛的花,一批具有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載體走紅、出圈。

(二)

歲月無聲、時光留痕。夾江竹紙制作技藝、五通橋根書藝術等嘉州文化,在賡續傳承中持續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它們承載著樂山深厚的歷史底蘊,鐫刻著樂山獨特的文化符號,也反映出古今樂山兒女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風貌。

“這些非遺作品版本,凝聚著樂山人民的智慧心血與深情厚誼,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交流融合的重要實物見証。”捐贈入藏儀式現場,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劉成勇如是說。

根書《金山銀山》,由高山杜鵑根制作,字體渾厚而蒼勁﹔根畫《龍舟》,取材於五通橋非遺龍舟競技,栩栩如生一氣呵成﹔還有根藝台燈《福》,將非遺與文創奇妙碰撞,融入生活日常……

“此次我們選送入藏的作品題材多樣,有展現五通橋特色的根畫《龍舟》,展現民俗文化的根藝擺件《農耕》,還有多幅具有時代感的根書作品。”在國內唯一以根書藝術為主題的藝術館——中國根書藝術館裡,楊玉冰的兒子、藝術館負責人楊卓提起此次入藏,語氣中止不住的激動:“非常榮幸,這代表了國家對五通橋根書藝術的認可!”

在入藏的13件五通橋根書藝術作品裡,有一件1.5米寬的作品《百年征程》。“五通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涌現出革命烈士丁佑君等,紅色基因在這裡傳承。”恰逢建黨百年,楊卓有感而發,利用半個月時間選材創作,完成根書《百年征程》以致敬先烈。“在樂山這片熱土上,我將繼續用根書的形式,創作更多反映新時代,展現家鄉和社會面貌的作品。”楊卓說。

不僅是五通橋根書藝術作品,展台上,紙帘、紙刷、撈紙架子、擀紙棍、割紙刀、書畫紙成品等10件作品依次排開,這些,正是對夾江手工造紙技藝的記錄與見証。

夾江竹紙制作現場。樂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夾江竹紙制作現場。樂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此次入藏國家版本館的物件,是工序裡的部分代表性工具,主要用在抄紙、貼壁晾晒、分紙、整理、切邊等環節。”夾江竹紙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秀君介紹,夾江竹紙制作技藝包含72道工序,各手工紙作坊堅持保留古法造紙,結合現代工藝改造,讓“中國書畫紙之鄉”有了傳承千年的獨特魅力。

(三)

在夾江縣,以“一張紙”為依托,當地探索“紙文化+紙產業+紙旅游”融合發展路徑,做實做靚紙文化,實現產、學、研、游一體化發展。目前,全國首個以紙文化為主題的村史館——夾江縣馬村鎮石堰村村史館投入運營,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800萬元。

在樂山大佛南游客中心附近,中國根書文創園與位於五通橋的中國根書藝術館遙相呼應,積極承擔起推廣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使命,累計開展藝術交流、研學活動1100余場次,接待國內外游客63萬余人次,參加各類展會40余場次,在韓國、法國、新加坡等舉行全球巡展。

以傳承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樂山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化非遺保護利用,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

2024年,樂山推出《馬邊小涼山彝繡》《夾江竹紙》等宣傳片,《“樂山好耍非遺非遺”國慶非遺巡游活動》等入選2024年度四川非遺保護實踐優秀案例﹔“峨眉派女子功夫團”火爆國內外,短視頻《武韻峨眉》全網瀏覽量破15億人次,得到外交部及25個中國駐外使領館推介﹔此外,還有夾江木版年畫成功納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聯合國人類非遺實踐項目……

如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扎實推進文化傳承發展各項工作?隨著樂山非遺作品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樂山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們,對下一步如何傳承保護、活化利用有了更多思考和方向。

“依托楊灣紙坊,我將打造好非遺研學基地,拓展電商直播銷售。”以“互聯網+”為基礎,楊雨正大力發展特色文旅產業,計劃借助國際舞台向世界展示樂山傳統文化。“我們推動非遺進校園,開展研學活動,此外還在造紙工序上進行改良。”陳秀君說,如今她們的紙不僅用於書畫,還可用於古籍修復、文物包裝等。

而在五通橋,楊卓將目光瞄准了年輕群體。“我們通過嗶哩嗶哩、小紅書、抖音等平台推廣,開發系列文創作品,開展研學等根書藝術的體驗參觀活動。”楊卓說,作為全國版權示范單位,他們計劃進一步完善根書的數字版權,同時加強與國外的合作交流,將樂山文化推廣出去。(宋雪、楊心梅)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