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將“民生清單”轉化為“幸福禮單”

民生福祉是政府工作的起點,也是檢驗治理成效的終點,怎樣讓老百姓過得好?是一個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問題。從就業保障到醫療健康,從養老托育到城市治理,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透出濃濃的民生暖意。
2024年,成都連續16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成績的背后,是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的真實反饋,也是社會發展向前、民生向暖的最好証明。隨著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民生領域越來越多的舉措提檔升級,成都的民生建設也正不斷取得更多新進展、新成效。
觀點·加強民生建設
拓寬就業渠道 改善居住環境
如何答好增進民生福祉這道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不同行業的代表委員聚焦不同領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
3月3日,四川代表團從成都啟程,飛向首都北京出席大會。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帶著建議踏上飛機。長期關注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他在走訪了成都多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診所后提出,“希望通過信息化技術和遠程醫療,讓更多基層診所建立完善檢驗科、影像科、病理科、藥劑科和特色療法。”
不僅在醫療健康領域,這次全國兩會上,住房、就業、養老、社會治理等都是代表委員們關心的民生話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當前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加力穩就業促民生?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通過早動員早作為、增加實習實踐等,今年我校應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同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拓寬青年就業創業渠道的同時,建議激勵更多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到基層建功立業。”
“一老一小”是重點人群,如何應對不斷加劇的老齡化趨勢?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甘華田建議:鼓勵AI為數字養老賦能,促進智慧養老發展,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養老服務。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則希望加大0-3歲托兒服務投入,實現3-6歲學前教育全覆蓋。
居住條件直接影響生活質量,“老破小”的改造過程中,怎樣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表示,安全是基本需求,舒適是個體的居住體驗,綠色是“好房子”的外部效應,智慧是“好房子”未來應具有的特征。
連線·政府牽頭政策支持
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更新的實踐有了新的要求,而成都也正著力找准社會的真實需求,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
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提到,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要納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圍。而成都的老舊小區改造正加快建設。
日前,錦江區獅子山街道明珠園告別“斑駁歲月”成功“上新”。小區居民段叔叔連連夸贊,“過去小區路面坑坑窪窪,也沒有供大家活動的空間,改造后小區空間敞亮,外牆也翻新了。”據了解,今年錦江區還將全面推進71個老舊小區“升級煥新”。
在成都,民生福祉的增進不止提檔升級的居住環境。
2月,成都市2025年“春風行動”大型專場招聘活動拉開帷幕,成都23個區(市)縣充分發揮自身特色,精心組織了一系列量體裁衣式的招聘活動。在專場招聘會上,成功與成都某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王先生難掩激動,“現在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裡,太感謝這個招聘會了。”
今年,成都交通治堵工作持續推進,新都區馬超路上線的AI紅綠燈,受到市民點贊。“現在比之前好多了。”駕駛員蒲先生指著紅綠燈說:“之前都要在路口處等一個紅燈,現在通過這個路口時,下個路口也是綠燈,道路很暢通。”
3月7日,成都市2025年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召開。會上,面對老百姓最關心的養老和托育問題,成都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給出了答復:“2025年,要力爭普惠性托位每千人口位數不低於4.74個,每個區(市)縣至少建成1個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和2個社區醫養結合站點。”
從就業創業的熱土到煥發生機的老舊小區,從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到便民惠民的醫療服務,在成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春風正把更多“民生清單”轉化為“幸福禮單”。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胡瑰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