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迎中年——張翼散文集《梧桐樹下》裡的人生故事︱西嶺雪·品讀

收到張翼的散文集《梧桐樹下》,翻到序言《文學表達的哲學》,我的目光一下子被第一行文字牢牢吸引:“兜兜轉轉已年近半百,歲月的刻骨銘心雖然還烙印一般地存儲在記憶中,突然之間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決定拋開其他事,先讀這本書。
張翼的文章充滿理性和哲學,並富有思想。與很多書寫個人敘事的散文不同,張翼雖然也寫自己的成長、寫自己的日常,寫自己過去的時光、寫生活中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喜怒哀樂,但讀著讀著,慢慢就被他發自內心的善良、他對生活的思考,他的堅韌不屈、他的昂然向上,感慨、感動,然后對他的文字從心底裡發出感激。
我創作歷史散文,也寫文學評論,不說博覽群書,讀過的各類書籍也不算少。最近10多年來,我一直在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對比研究,潛心創作關於這3人的對比研究文章,暗自揣測對人性、人情、人心做了不少剖析,以為每個立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都會經歷從“夢寐以求”到“志在必得”,經過一番磨礪,然后是“量力而行”,再變成“隨心所欲”,最后是“順其自然”這5個詞代表的5步。
這些年,我以一個非專業作家的身份,認認真真做專業看書寫作的事,看過那麼多散文集,也聽到過那麼多人喋喋不休敘說他們雞毛蒜皮的人生,對很多目前出版的個人散文集已逐漸有了一絲不滿和抵觸。我更自以為是地認為,如同我一樣,對人、對人性、對世界、對社會了解的人,不會太多﹔如我一樣,看透生活的本質,然后真正看淡包括名利在內的人,也不會太多。但讀完《梧桐樹下》,我忽然心底裡發出一聲感嘆:張翼其實比我更行。
張翼和我都是同時代、同地域、同家境出生的人,我們走過的路雖然不大一樣,今天甚至未來也會存在不少區別,但張翼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對生活、對事物、對人性的思考,已遠遠超過了我。
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也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未來,也不大可能改變。在過去的中國農村,無論南北東西,無論家境貧富,這確實是至理名言。張翼和我,受教於此,概莫能外。幸運的是,比我年少的張翼,考取了師范學校,脫離了農村。雖然中間他想“改弦更張”,重新去選擇讀高中、考大學的路,但最終還是依照讀過初中的父親的願望,繼續讀中師,然后為人師表。
從張翼的書中,搜尋他過去的足跡,我看見他宛如我筆下的最初的晚清重臣們,既有曾國藩的埋首堅韌,又有左宗棠的機智聰慧,還有李鴻章的氣沖霄漢。人生起始,重在立志。“夢寐以求”就是立志。人是有欲望的動物,有欲望才有斗志,有欲望才會有思想,有思想就會渴望“夢寐以求”。
年少立志,志在必得。這是少年氣盛,更是人生動力。透過《梧桐樹下》,我看見那個“犟拐拐”,麻起膽子質問父親“為什麼不制止”別人喊他的綽號,聽了父親的回答后,“再也不敢提名字的那檔事了”﹔校長對父親說“你那娃兒要是今年考得起,我在手上給他炕個魚吃”后,少年張翼“選擇了和校長對著干”,“從春節到中考,我再沒有回到306號寢室那張舒適的床上完整地睡個囫圇覺。”這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不是年少輕狂,而是志在必得。
如同歷史上那些立大志、做大事的人要遭逢挫折一樣,這世上哪能時時處處事事都稱心如意?堅韌如曾國藩、聰慧似左宗棠、志大若李鴻章,還有那麼多的失敗坎坷,何況平凡如我等祖祖輩輩困守農村的孩子。張翼的人生同樣如此。我看見那個“九歲才算成人”的“張強娃”,在父母的黃荊條子下,學會了敬畏﹔忍不住“將在三年后重返農村,站上小學講台,成為大山深處的孩子王”的失落,扔下課業,去廣州,抗爭、沉思后,學會了內省。我的心怦然而動。
有多少人能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氣餒”?年輕的張翼如同飽經滄桑、歷盡世事磨難的智者哲人,失意卻不甘承認失敗,不斷自省、不斷積累。“量力而行”不是退縮的自暴自棄,而是反省總結、強自鎮定、謹慎收斂、尋機而動,這就有了后來能掌控人生的“隨心所欲”,更有了現在的“順其自然”。
一個人隻有理想而沒有實現理想的動力,肯定實現不了理想。張翼自嘲“人到中年,生活在年齡的磨刀石上反復揉搓……”,但他實實在在理解了姜文給中年的定義:“一半是堅守,一半是妥協。”
我在張翼的《梧桐樹下》尋找到了他的“堅守”,原來是他“原諒別人,也是原諒自己”,原來是他懂得“人的品牌是交給別人背書的名片”,原來是他為人指錯路后悔的歉疚、特意去買老人玉米的善良﹔我尋找到了他的“妥協”,原來是他看懂了杜甫是大唐的“模范丈夫”、元稹是玩弄感情的“演員詩人”、李商隱對愛情的忠貞,當然,還有薛濤苦戀中的必然不幸、羅孬孬風光背后的人生無常。
張翼雖然比我年輕,但他算是真正活通泰了。我從這本書中,讀到“有人把緊張繁忙看成痛苦,有人把緊張繁忙想成快活”,看到他說“在成都,有一種智慧叫舍得。在成都,有一種生活叫寬窄”,不禁鼓掌叫好。有誰能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是張翼這類人。他與很多叫囂著“熱愛生活”,或者“懂得生活”的人並不一樣,他懂得的生活是接地氣,是人間煙火。因為他誠實,因為他不做作。
例如,他去西湖,不隨大流,獨自繞西湖行走,說“距離就是逃避的理由”﹔他獨自去探察張獻忠墓,說“張獻忠是不幸的”,因為“一個被射殺了的張獻忠隻能是‘狀如小丘’的張獻忠。雖然在這本散文集裡,張翼寫的歷史散文篇幅不多,但我從中卻看出他的嚴謹超過很多專業作家。也許是性格,但更多是為人的品性。
了解一個人,說幾句話,看幾個動作,對這個人會有大致的印象﹔如果讀過他或她寫下的文字,幾乎可以認定他或她是什麼樣的人。人性再深不可測,但總是掩藏不住,所以有的人過得舒服,有的人過得難受。人到中年的張翼,雖然也在罵中年,但他是笑著罵的。
笑罵人生的人,大抵都不可能失敗。因為他們懂得:“成功沒有時間限制,任何時候都是開始。”
作者簡介
馮俊龍,作家,文史學者,評論人。主要從事歷史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創作。在《人民日報》等媒體發表文章多篇。
來源:川觀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