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並——
你的老家屬於哪類村庄?(鄉村全面振興好光景④)

當前,中國有40多萬個行政村,超200萬個自然村。廣泛分布的村庄有著不同的自然地貌、風土人情、產業基礎,如何讓它們實現更好發展?
近日發布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細化村庄分類標准,科學確定發展目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合理確定村庄建設重點和優先序,統籌建設和管護,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你的老家屬於哪類村庄?未來建設方向是什麼?一起來看看。
明確4類村庄發展路徑
此次《規劃》明確提出了4類村庄,分別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並類村庄。這是怎麼劃分的?各有啥特點?
——集聚提升類村庄,主要指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庄,佔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根據《規劃》,這類村庄重點強化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基礎設施。
當前,不少地方正加快推動集聚提升類村庄規劃發展。今年初,江蘇省張家港市針對1608個自然村發布新版鎮村布局規劃,其中集聚提升類村庄達到1010個,佔比63%。
作為張家港產業發展較好的鄉村之一,楊舍鎮善港村村庄規劃近日公布,以有機果蔬和教育培訓為產業特色成為其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定位。善港村村委會主任葛劍鋒介紹,從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到建設智慧農業管理平台,再到農文旅融合發展,善港村始終立足自身特色,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2024年,善港村實現開票銷售收入21億元,村級經營性收入440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8萬元。
——城郊融合類村庄是《規劃》明確的另一個重點類別村庄。據介紹,這類村庄主要是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庄,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是其發展的重點方向。
寧夏回族自治區此前公布的一批村庄規劃顯示,全區城郊融合類村庄佔比6.9%,其中不少村庄已著力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消費需求能力,成為城鎮居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以前隻在郊區濕地公園逛逛,沒想到相鄰的村庄發展得也這麼好。”前不久,從寧夏固原市區自駕出游的市民馬先生在路過近郊的薛庄村時被村中景色吸引,在這裡住了一晚,“如此別致的民宿、新潮的露營地,再加上優美的自然環境,簡直就是我心中的詩和遠方。”
——特色保護類村庄指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庄,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發展重點在於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
在雲南,滇池東岸的海晏村不僅保留著古漁村的青瓦白牆,近年來還通過修繕歷史建筑、保護歷史文物古跡,讓來往的游客在美景中感受和讀懂滇池漁業文化。“有特色自然吸引人,今年春節假期,村裡接待了20多萬名游客,拉動消費480多萬元,我們正在加快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庄發展的良性互促。”昆明市滇池度假區海晏社區黨委書記李龍說。
——搬遷撤並類村庄,包括位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庄,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庄。對於這類村庄,重點是有序實施搬遷撤並,解決好民生保障、就業增收和生態保護等問題。
地處烏蒙山區的貴州省畢節市,有不少這樣的村庄。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整個村子被險峻的群山和河水環繞。“以前出山隻能‘手扒岩’,來回得5個小時。”化屋村村民楊龍說,“現在搬遷進新居,環境好了,交通更方便,我家開起了民宿,去年一家收入超20萬元,生活更有盼頭了。”
順應村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
為何要推動村庄分類發展?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負責人表示,我國農村地域廣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大量農民離開故土。資源閑置、粗放利用等問題進一步加劇。當前,急需順應鄉村地區人口變化趨勢,科學引導和配置空間資源,帶動人口、資源、產業向優勢地區集聚,優化鄉村地區城鎮、農業、生態空間格局,更高效率配置空間資源,更好滿足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訴求。
“不同村庄情況千差萬別,在城鄉融合體系中的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細化村庄分類標准,有助於突出重點、精准施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升城鄉融合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付偉告訴本報記者。
分類推進鄉村發展並非首次提出。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在專門章節中提出順應村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庄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分類推進鄉村發展。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集聚提升類村庄重在完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互促互進,提升建設管護水平,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城郊融合類村庄重在加快實現城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特色保護類村庄重在保護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生活習慣,加快改善人居環境。“空心村”、已經明確的搬遷撤並類村庄不列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范圍,重在保持干淨整潔,保障現有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穩定運行。
付偉認為,今年最新發布的《規劃》進一步結合當前發展形勢,突出了3個“更加”:更加注重城鄉融合整體推進,分類的標准緊扣村庄在城鄉融合體系中的位置和功能,村庄發展也緊緊圍繞城鄉要素的互聯互通展開。更加注重鄉村多元價值的開發,在強化生態價值保護與實現的同時,著重發揮村庄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載體作用。更加注重民生兜底保障,無論村庄類型如何細分,都需堅守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線,同時持續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度,因地制宜提升公共服務能級。
說到底,要讓老百姓受益。《規劃》特別提到:短期內難以判斷的村庄,留足觀察和論証時間,重點保障基本民生需要。付偉表示,這句話的加入進一步提升了政策的靈活性,為基層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留足了空間。
持續改善農村民生
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將給鄉親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付偉看來,隨著相關舉措的深化落實,細化村庄分類標准正從3方面繪就鄉村生產生活新圖景。
產業機遇多元化。集聚提升類村庄,將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培育方面迎來新發展﹔城郊融合類村庄可依托區位優勢,深度融入城市產業鏈條﹔特色保護類村庄立足自然人文資源稟賦,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
以浙江省為例,紹興棠棣村以蘭花產業而富足,2024年村人均收入超13萬元,村集體收入400萬元﹔寧波葛家村通過“藝術振興鄉村”計劃,村民創作的藝術品走向國際﹔東陽三單村活化傳承藍印花布、傳統紡織、銀器等非遺技藝,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一村一策”的科學舉措,讓浙江鄉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最優解”。
服務供給精准化。付偉表示,細化村庄分類標准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精准識別不同類型村庄的服務需求缺口,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提供靶向指引。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以縣城周圍四鎮為主陣地,打造城郊融合示范區,深入實施城周熱電聯供、小水網、寄遞物流、多式聯運以及城鄉接合部綜合整治等工程項目,縣城及周邊村鎮飲用水網擴容提質工程鋪設管道22萬余米……通過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優化,盂縣正加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綠水青山常態化。細化村庄分類標准,將進一步推動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以來,全國新增完成行政村環境整治6.7萬個,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部土壤司有關負責人說,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市(州)、縣(市、區)將結合本區域特色、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農民接受程度等,細化完善指標體系和目標指標要求,不搞整齊劃一,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表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持續改善農村民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應有之義。“接下來,要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強化規劃引領,有規劃鄉村建設才有章法,避免亂建違建,但這不是說讓村村都去編規劃,有需要的就編,沒有需要的可以不編,在縣鄉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引導或者出台通則式管理規定,讓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祝衛東說。
(王坤垚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