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近期投訴熱點
中消協發布遠離網購陷阱五點提示

隨著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各類新型消費陷阱層出不窮。中國消費者協會結合近期投訴熱點,發出五點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在網絡購物中牢記“三不原則”:不輕信夸大宣傳、不點擊不明鏈接、不脫離平台交易。
提示一: 查詢真實歷史價格,截圖促銷頁面
部分商家通過虛構原價、夸大折扣(如“原價999元,限時特惠99元”)、設置“限時秒殺”倒計時等方式誘導消費。此類行為涉嫌違反《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於明碼標價和禁止虛假宣傳的規定。建議消費者使用正規比價工具或平台歷史價格查詢功能,核實商品真實價格波動情況﹔理性對待“限時”“限量”營銷話術,避免因沖動下單造成經濟損失﹔留存商品促銷頁面截圖、商家承諾記錄等証據,便於后續維權。
提示二:警惕借“工廠直銷”售假,查驗店鋪公示資質
網絡平台存在部分商家以“低價清倉”“工廠直銷”為名銷售假冒品牌商品,或通過仿冒商標、模糊描述(如“某品牌同款”“正品代購”)誤導消費者的情況。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品牌官方旗艦店或平台認証的自營店鋪,查驗店鋪公示的營業執照等資質﹔收到商品后仔細核對品牌標識、防偽碼、產品批次等信息,發現異常立即拒收﹔保留購物憑証、商品詳情頁及聊天記錄,作為維權依據。
提示三:警惕“冒充客服退款”,不另行下載App
近期頻發“冒充客服退款”“快遞丟失理賠”等電信詐騙案件。不法分子通過非法獲取消費者訂單信息,誘導點擊釣魚鏈接、提供短信驗証碼或下載不明軟件,導致消費者資金被盜。建議消費者切勿輕信陌生電話、短信,所有售后問題都應通過平台官方渠道聯系客服﹔拒絕向他人透露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証碼等敏感信息﹔謹防“屏幕共享”操作,避免遠程操控導致賬戶失控﹔謹記正規網購平台的退款、賠付款都是從顧客支付賬戶原路返回,沒有所謂的“退款鏈接”,也無需下載其他App,要求另行下載App或掃碼入群等大概率是騙子。
提示四:強化個人信息保護,防范隱私泄露
部分商家違規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如身份証號、人臉數據),或通過快遞面單非法收集、買賣用戶地址、電話,導致騷擾電話、詐騙風險增加。建議消費者丟棄快遞包裝前,清除或涂抹面單上的個人信息﹔謹慎授權App獲取通訊錄、定位等權限,定期清理緩存數據。
提示五:依法主動維權,情節嚴重可考慮訴訟
當消費者遭遇虛假宣傳、商品質量缺陷、拒不退換貨等問題時,可依據相關規定維護自身權益。維權途徑可依次選擇協商解決、平台介入、投訴舉報、司法訴訟。先通過平台客服發起投訴,要求商家履行退換貨或賠償義務﹔若協商未果,可申請交易平台介入處理﹔平台處理效果不佳可通過“消協315”投訴平台或者熱線電話向消協組織投訴,也可以向有關監管部門舉報﹔如果涉及金額較大、情節嚴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北京日報記者 張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