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平代表:構建法制化市場新生態 破解民營企業發展堵點

全國人大代表史紅平。民建成都市委會供圖
人民網成都3月5日電 (記者王波)民營經濟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和許多代表、委員一樣,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會主委史紅平尤為關注民營經濟發展。
“它標志著我國民營經濟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對於備受關注和熱議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史紅平說,這將為民營企業破除隱形壁壘、穩定發展預期、激發創新活力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同時,史紅平表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需構建全鏈條法治保障體系。他認為,應在立法層面建立政策制定“三重審查”機制,通過合法性審查杜絕違反《反壟斷法》條款,合理性審查消除隱性准入壁壘,可操作性審查細化量化標准,重點清理政府採購、招標投標等領域歧視性政策﹔司法領域制定《平台經濟反壟斷司法指引》,明確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等新型壟斷行為認定規則,建立典型案例強制檢索制度統一裁判尺度,完善反壟斷公益訴訟制度降低維權成本﹔執法環節建設全國統一的“公平競爭數字化監測平台”,運用AI技術實現政策文本智能合規審查,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對守信主體推行“無事不擾”監管,對失信主體開展精准執法,創新“沙盒監管”機制包容新業態規范發展﹔同時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公平競爭環境評估,將公平競爭審查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強化《反壟斷法》普法宣傳,形成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合規經營、社會協同監督的治理閉環。
史紅平坦言,當前,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挑戰,主要集中在融資渠道單一、知識產權保護效能不足以及隱性成本較高等方面。他表示,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破局之策:
其一,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具體而言,推廣諸如“知識產權質押貸”“生態環保貸”等創新金融產品,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資選擇。同時,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為企業融資保駕護航。
其二,構建全鏈條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一方面,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力度,提高侵權成本,形成有效威懾﹔另一方面,建立快速維權通道,提高維權效率,讓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其三,規范涉企執法行為。推行“柔性執法”和“首違不罰”清單制度,在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與此同時,還需進一步清理不合理收費,確保各項惠企政策能夠精准直達民營企業,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盡管當前已有了顯著改善,但在主動回應市場訴求、構建更加完善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政府部門仍有不少提升空間。”談及營商環境,史紅平認為關鍵在於“主動”和“精准”這兩個著力點。他表示,首先,建立常態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勢在必行。借助數字化平台,全面歸集企業的各類訴求,讓政策更加貼合企業實際需求。其次,深化行政執法改革是重要一環。將服務指導、執法公開、整改提升等執法全流程都納入法治化軌道,杜絕多頭檢查、隨意執法等不良現象,為企業營造一個穩定、可預期的執法環境。此外,強化信用監管與權益保障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完善失信修復機制,給予企業改正錯誤、重新出發的機會﹔另一方面,嚴禁利用刑事手段干預正常的經濟糾紛,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