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完成全球首例AI+手術機器人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這把“手術刀”跨越5000公裡

2月28日,中國醫學人工智能領域又有新突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陶磊教授團隊,操控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經口手術機器人系統,跨越5000公裡,為一名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下稱喀什二院)的患者精准實施喉部聲門區腫瘤切除術,這也是全球首例AI+手術機器人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跨越萬裡的“手術刀”
讓優質醫療觸“手”可及
手術當天,一端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數字孿生弧形顯示大屏前,陶磊教授嚴陣以待﹔另一端的喀什二院手術室裡,全體團隊也做好了准備。上午11時,陶磊教授啟動博恩思經口手術機器人,通過3D高清實時傳送影像,熟練操作柔性器械,進行咽喉腫瘤遠程微創手術切除。機器人手術臂進入喉部聲門區、鎖定腫瘤、靶向摘除,整個過程流暢精准,耗時50分鐘。
完成手術后,陶磊表示:“通過人機協同,感覺像在當地做手術,沒有距離感和延遲感。”在陶磊看來,機器人高質量完成了這場實戰考驗。
4年持續攻堅
助“成都造”抵達“無人區”
喉部聲門區手術一直是醫學領域的難題,全球頂尖醫學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能夠抵達的手術可操作部位最深處為下咽部,而喉部聲帶組織還需再往深處延伸3厘米。陶磊表示,過去,這3厘米是手術機器人難以抵達的“無人區”。
為攻克這一難題,在過去4年裡,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人中心科學家李耀團隊與陶磊團隊展開合作,採用“醫工結合”模式,以毫米級精度持續攻堅這3厘米。
去年10月,這台擁有1760枚零部件、3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的“成都造”機器人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聲門區腫瘤切除術。隨后,陶磊團隊又迅速投入遠程操作方案的研究中。“在喉部空間進行手術,相當於在塑料瓶蓋大小的直徑區域‘繡花’,遠程響應要求高靈敏、高精度。”
近幾個月,借助AI大模型技術,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成功突破低帶寬環境下的延遲控制瓶頸,“即使沒有5G高帶寬、低延時的支撐,也能實現超遠程的精准手術。”李耀介紹,預計年內這款手術機器人進入量產銷售階段,並實現國內和國外同步推進。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段玉清 肖瑩佩 成都觀察 鄒嘉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