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把“國家所需”“四川所能”“群眾所盼”結合起來

詳解四川代表團30件全團建議

2025年03月05日07:5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詳解四川代表團 30 件全團建議

  四川代表團30件全團建議釋放了什麼信號?掃二維碼看首席V觀。

  ▎兩會視線

  3月4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在駐地舉行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以四川代表團名義提出的30件建議,即通常所說的“全團建議”。

  全團建議凝聚著代表團全體代表的智慧,對推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有效回應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30件建議包括基礎設施類9件、社會民生類5件、發展政策類6件、改革創新類4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6件。其共同點是,將“國家所需”“四川所能”“群眾所盼”有機結合,都是有利於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要事。

  全團建議從何而來 著眼全國大局、立足省情實際

  與前兩年相比,今年四川代表團全團建議的數量顯著增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向大會秘書處提交16件全團建議,二次會議提交20件全團建議。

  一個重要背景是,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當前國家有關方面正在謀劃“十五五”規劃有關工作,蘊含著巨大的政策機遇和發展機遇。

  比如,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了102項重大工程,涉及5000多個具體項目,相當一部分集中在交通、能源、電信、水利以及新型基礎設施領域,不少項目就布局在四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十四五”102項重大工程98%以上的項目已完成規劃目標,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各地都在爭取更多重大項目納入“十五五”國家“大盤子”。

  就四川發展的歷史方位而言,2024年全省經濟總量超過6.4萬億元、居全國第5。肩負著打造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使命任務,隻有把握機遇持續做大經濟總量,才能扛牢經濟大省挑大梁重任。

  四川迎來的機遇,包括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例,2020年以來川渝兩省市攜手並進,五年GDP總量邁上兩個萬億元級台階,佔全國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兩省市需要國家層面給予更多支持。

  總體來看,這些全團建議既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又立足省情實際,關乎國家戰略在川落地落實和治蜀興川事業長遠發展,含金量高、分量足,是“國之大者”“省之要事”“民之關切”。

  基礎設施類建議佔比三成 聚焦“路”和“水”,加快補短板

  從比重看,基礎設施類全團建議佔比30%,包括加快規劃建設成都至格爾木鐵路,呼吁將馬爾康至德格、馬爾康至康定高速公路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將瀘遵高鐵項目納入國家相關規劃等,反映了四川干部群眾對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迫切需求。

  實際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被確定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四極”之一,近年來四川相繼落地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成高速公路進出川大通道33條,進一步加密了川黔、川滇、川渝等東向、南向省際高速公路通道網絡。但放眼48.6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仍有一些地方“留白”太大,尤其是川藏、川青等西向通道的高速公路還未完全貫通,需要盡早打通西向出川大通道。

  馬爾康至德格高速公路橫貫甘孜、阿壩,串聯爐霍、甘孜、德格等縣,馬爾康至康定高速公路直連阿壩、甘孜州府,均是物資運輸和人員交流的重要通道。代表團建議將這兩條高速公路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推動盡早實現開工建設。而規劃建設從成都至格爾木的鐵路,銜接格爾木—庫爾勒鐵路、南疆鐵路,可連通吐爾尕特、紅其拉甫口岸,對接規劃的中吉烏鐵路和中巴鐵路,較經蘭新鐵路通道運輸裡程縮短400公裡以上。並且,成格鐵路可與既有蘭渝—蘭新鐵路通道,共同構成疆煤雙路徑入川通道,對於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離不開水利基礎設施。全團建議提出,將長征渠引水工程納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范圍,為川渝39個區市縣1400萬畝農田灌溉和上千萬人飲水提供保障。同時,建議在川渝東北地區謀劃實施骨干水資源調配工程,解決該區域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足、工程性缺水突出等問題。

  攀枝花正在推進的“提水潤攀”三位一體項目,集農村飲水、農業灌溉、土地整理、抽水蓄能發電、新能源開發於一體,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千百年來面臨的“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實際困境,為建設長江上游金沙江干熱河谷區治理和生態屏障保護示范項目探索經驗、提供樣本。代表團建議將攀枝花灌區工程納入“十五五”續建重大水利項目。

  推動向“新”求質走在前列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齊發力

  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已是全國各地和企業界的共同行動。四川作為制造業大省、科教大省,如何發揮特色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全團建議中很多都與之相關。

  川渝兩省市代表團聯合提出建議,支持成渝地區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爭取在高技術人才移民、概念驗証和中試研發平台用地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川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從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看,西部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和10個大科學裝置布局在四川並產出了一系列耀眼成果,這裡形成了省市區三級財政共同支持設施建設的保障機制,探索了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平台支持設施“沿途下蛋”轉化機制,具備戰略科技力量基礎條件和體制機制比較優勢。因此,代表團建議“十五五”時期在川布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撐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

  在具體產業領域,四川在裝備科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和優勢,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成德綿自涼航空航天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軌道交通裝備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動力電池產量居全國第3,近年來成功研制出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新一代“人造太陽”等“國之重器”。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對支持德陽建設中國裝備科技城作出部署,但目前中國裝備科技城尚未納入國家科技戰略體系。代表團建議支持將高端裝備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布局到那裡。

  涼山州稀土氧化物保有量居全國第二、釩鈦磁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二,水電、風電技術可開發量均居全省首位。由於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等,資源優勢未能高效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代表團建議協調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稀土龍頭企業在涼山布局釩鈦稀土創新平台,建立相關新材料產品技術研發中心,開展關鍵核心應用技術聯合攻關,推動涼山釩鈦稀土產業建圈強鏈、高質量發展。

  工程治理+法治護航 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全團建議中還有不少涉及生態環保。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游,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佔據重要位置。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加快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成效。目前,四川承接了12項國家生態保護修復重點任務,涉及88個重點生態縣。

  代表團認為,四川生態保護修復正處於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由於全省多數重點生態縣為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加大支持力度,統籌和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維護生態安全,切實筑牢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另外一條建議是在川設立長江上游生態保護法院,這既有利於聚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主戰場,加強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又有利於更好地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促進鄉村振興和少數民族地區穩定發展。代表團成員還對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刑事案件中強化恢復性司法措施達成共識,即在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承擔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技改抵扣、碳匯認購等替代性修復責任,建議將“恢復性司法措施”納入刑法第三十七條“非刑罰處罰措施”條款,增加生態修復責任。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四川代表團提交16件全團建議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四川代表團提交20件全團建議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川代表團提交30件全團建議

  四川代表團此次提交的30件全團建議

  基礎設施類9件 佔比30%

  社會民生類5件 佔比17%

  發展政策類6件 佔比20%

  改革創新類4件 佔比1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6件 佔比20%

  亮點點擊

  ●建議支持成渝地區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建議進一步推進川渝東北一體化水資源配置工程

  ●建議支持成渝地區物流大通道建設

  ●建議加快提升城際通勤效率、培育高度同城化成渝現代化都市圈

  ●建議加快嘉陵江多式聯運體系建設、促進內河航運降本增效

  ●建議支持四川發展核醫療事業和相關產業

  ●建議支持西部商業航天港建設

  ●建議支持四川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持續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建議支持成都建設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

□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張守帥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