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話文明:城市有溫度 文明更有力量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市民群眾感受到的舒適“溫度”。
如何讓城市更有溫度?對於這個問題,記者在兩會現場專訪了代表委員。採訪中,代表委員的答案和建議有很多,或者來自更加溫情的理念,比如從強硬的執法方式到柔性執法方式,或者來自更人性化的設計,比如公共場所的無障礙公廁以及電梯、盲道是否暢通,又或者來自每一個人的蓄力,比如普通人的善舉成為尋常事……歸根結底,都是讓人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舒適度、幸福感更高。
市人大代表彭小芩:
文明需要雙向奔赴的城市溫暖
在市人大代表、雙流區社區發展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彭小芩看來,文明需要雙向奔赴的城市溫暖。“新就業群體是勞動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彭小芩說,社區不僅要給他們“家”的溫暖,也要讓他們參與到社區志願服務中來。
“我們調查發現,租房難、租金高是困擾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的主要問題之一。”彭小芩建議,探索發揮社區基金、慈善基金等作用,通過企業愛心募集、社會公益捐贈等方式,為優秀或特困員工提供租房補貼。為讓他們獲得社會尊重認同,引導他們踐行“小哥公約”,加強其配送、駕駛行為規范,舉辦“最美”系列評選活動,持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的文明風尚。
“新就業群體天天走街串巷,他們在‘管理變量’轉化為‘治理增量’方面具備很大的潛力。”彭小芩分析,可以探索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機制,鼓勵新就業群體兼任微網格員,支持新就業群體加入志願服務,把新就業群體變為行業治理、基層治理的力量。她建議,推動成立新就業群體志願服務隊,通過積分兌換、評先爭優等方式,鼓勵其常態化參與文明創建、食品安全監督等志願服務工作。
市人大代表王暢:
社區教育潛移默化融入城市文明
“教育要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心靈,而社區教育恰好能做到這一點。”在市人大代表、錦江區快樂青少年成長服務中心理事長王暢看來,應將社區教育潛移默化融入城市文明中。
王暢認為,教育要依靠家門口的好學校,著眼於社區的大學校,聚焦家庭小學校,通過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讓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她以社區小主人、錦江區兒童友好博愛電影季為例說,青少年在社區教育中不僅僅是知識應用,更是生命意義的自我建構。
王暢說,“中國跟哪吒一樣高質量的電影還有很多,電影教學在‘大思政’課堂中大有作為。思政教育在電影放映前開展,讓教育實現‘活動影像式’的視聽呈現,會讓刻板印象中的思政教學變得有趣又生動。”
王暢在採訪中提到,他們中心正在與春熙街道、錦江區社區教育學院一起探討教聯體創新模式,依托聯合轄區企事業單位建立紅領巾校外實踐基地立德園、智慧谷、活力場、雅韻堂、匠工坊,讓五育並舉從學校延伸到社區。這些課程也在用愛傳遞城市溫度。
市政協委員萬學剛:
關愛弱勢群體傳遞更多溫暖
在長期從事公益事業的市政協委員、成都市新津區圓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萬學剛看來,尊重、關愛弱勢群體,是城市暖流的“涌泉口”。
採訪中,萬學剛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23歲的視障女孩從都江堰出發,手拿盲杖打車趕動車、轉地鐵,每周兩天去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習,來回100余公裡,但她在司機、高鐵、地鐵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全程無障礙出行、無縫銜接到達目的地。“這條充滿溫暖的出行路,讓成都這座城市溫暖外溢。”萬學剛說。
萬學剛認為,殘疾人事業的好壞不僅是社會公平與保障的重要體現,更是城市溫度與文明程度的直觀反映。對於弱勢群體,更要提供關懷與支持。“比如孤獨症兒童的康復訓練漫長而艱辛,家庭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建議為這類人群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門診,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戶外親子活動等,幫助家長緩解壓力。”
不僅如此,萬學剛表示,殘障人士的就業率仍有提升空間,要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使用,擴大就業補貼范圍,開展訂單定崗定向培訓,完善就業服務平台,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殘障人士就業幫扶。
市政協委員羅瓊:
志願服務是城市暖流的“催化劑”
在市政協委員、成都高新區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羅瓊看來,城市之暖,暖在志願服務“遍地生花”。
羅瓊列舉了一組數據,“2024年,成都市共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1萬場次,參與志願者近80萬人次。這足以說明成都這座城市的溫度。”羅瓊認為,在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中,要讓更多的志願者和志願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實踐中,讓志願服務的種子在每個平凡人心中生根發芽。
“志願精神可以成為引領新時代的新潮流之一。”羅瓊建議要以黨建引領志願者服務方向,更要創新服務模式,要結合城市特色和居民需求,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品牌。同時,利用互聯網平台、大數據、AI技術等,開發相關輔助系統,助力志願者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
羅瓊還建議政府加大對志願服務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接地氣的政策和資金保障。鼓勵社會參與,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志願服務,形成多元化的服務供給體系。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